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假設外星文明將他們的科技傳授給人類,以人類的智力能夠理解嗎?

假設外星文明將他們的科技傳授給人類,以人類的智力能夠理解嗎?

這就要看外星文明的腦科學是否發達了。

2016年的諾貝爾獎得獎者平均年齡達到了72歲,而在50年前左右,得獎者們的平均年齡大約在56歲。近年的物理學獎得主幾乎都是60+,而在上世紀物理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47歲。是什麼原因使得諾貝爾獎得主「老齡化」了呢?

不知道做科研的有沒有一種體會:伴隨著信息時代知識爆炸的到來,做出突破性成果的時間越來越遲了。牛頓講: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時光流逝,巨人的成果像疊羅漢一樣越堆越高,但嬰兒誕生是站在地平線上的,攀爬的過程越來越長了。

爬上牛頓三定律需要9年義務教育,本科才能吃透四大力學,而學術前沿光是要看懂,就需要碩博甚至博士後的積累,突破的時間呢?牛頓給出《流數論》時尚且只有28歲,現在讀個博30了,「健康工作五十年」,能做到嗎?

不消化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足以開拓,但前人的研究成果越堆越高。如果有一天人類的科學複雜到一個人一生都不足以消化所謂的「基礎」呢?

有些人會說:教育的效率越來越高,計算機可以輔助研究,一個人一生研究不完成果可以給下一輩繼續……治標不治本。

等鈦、碳替代鐵,可控核聚變替代煤和鈾的時代來臨,知識體系會更加高聳入雲。到那個時候一個人哪怕學到70歲,大限將至,也無法掌握研究新科技的地步。

或許外星科技能夠拓展人類的記憶力,大幅度提升計算速度,讓50年工作更加高效。或許利用外星科技能極大延長人類壽命,將理論壽命120歲落到實處,50年工作變成70年。或許乾脆人機合一,意識上傳,徹底地突破壽命的極限,也就是《攻殼》《文明:太空》里的脫離肉體了。

有些人提出諾獎得獎時間與科研突破時間存在時間差,這沒有錯,但即使不考慮時間差,諾獎得主(自然科學限定)做出突破性成果時的年齡越來越大也是事實啊……諸位請看:

《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的統計分析》,葛君、岳晨:獲獎者最早做出與獲獎有關的成果的 時間與獲獎時間之間的時間間隔

委員會發獎速度是越來越慢了,OK,然而:獲獎者最早做出與獲獎有關成果的年齡

做個折線: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創造峰值研究》,陳其榮:

再做個折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年輕的無極限 的精彩文章:

2018款軒逸尊享版落地大概多少錢?看完絕對不會買貴了!

TAG:年輕的無極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