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袁隆平是不是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不是雜交水稻之父?

網上流傳一篇文章,題目叫做《請暫時遺忘袁隆平,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文章的主旨是否認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作者自稱專業人士,擺出一大堆一般人沒聽說過的人名,還列出一大堆數據,顯得很專業,很能迷惑人,一些科普愛好者也都在轉這篇文章。但是這實際上是一篇不懂裝懂、胡攪蠻纏的文章。它否定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的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是列出一些中國研究水稻的專家,說這些人的貢獻不比袁隆平低,甚至比袁隆平大。但是這些專家有些根本就不是研究雜交水稻的,而是研究常規水稻的。常規水稻雖然也用到了雜交育種技術,但是沒有利用雜種優勢,是經過很多代培育的自交品種,性狀穩定,所以農民可以留種。而雜交水稻利用雜種優勢,屬於雜種一代,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栽種的品種必須每次都育種,所以農民不可以留種。

這篇文章搞不清除二者的區別,所以才把常規水稻專家和雜交水稻專家混在一起。例如它介紹黃耀祥,說「黃老爺子的貢獻已經超過了袁隆平老爺子」、「那麼把黃耀祥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是絕對應該的」。黃耀祥的貢獻是不是超過了袁隆平且不說,問題是黃耀祥研究的根本不是雜交水稻,而是水稻矮化育種,屬於常規水稻研究,即使貢獻再大,也和雜交水稻無關,怎麼能因此把「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改授給他呢?還有些專家雖然是研究雜交水稻的,但都是在袁隆平之後才開始研究的,甚至是在袁隆平指導下研究的,貢獻再大,同樣也不能去跟袁隆平爭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

這篇文章否定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的另一條理由是,去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查了一下,發現我們現在吃的水稻品種、包括雜交水稻品種,沒有幾個是袁隆平培育的,就認為袁隆平不能算雜交水稻之父。這條理由也是莫名其妙。且不說現在推廣面積較大的雜交水稻品種有的還是袁隆平培育的(例如威優64),我們稱一個人是某個領域之父,是表彰他對該領域的開拓之功,評價的是他的歷史貢獻,跟後來的成果是不是他做的根本就沒有關係。例如普朗克被稱為量子之父,是因為他首先提出量子概念,開創了量子物理研究領域,怎麼能夠以現在的量子物理研究成果不是他做出來的就否定他的貢獻呢?可能有不少中國人不能理解這一點,才會同樣莫名其妙地把研究量子糾纏的潘建偉叫做量子之父,不知潘建偉和普朗克之間都差了多少代人了,潘建偉最多只能說是量子孫子的孫子。

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是因為他在雜交水稻這個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是研究雜交水稻的第一人。不僅國內這麼認為,國外也這麼認為,所以袁隆平才在2004年先後獲得農學領域的兩個最高獎——以色列的沃爾夫農學獎和美國的世界糧食獎。由於諾貝爾獎沒有農學獎,沃爾夫農學獎往往就被視為是農學領域的諾貝爾獎。

沃爾夫農學獎授予袁隆平的頒獎詞是這麼說的:「袁隆平教授是現代農業研究的科學巨人之一,對世界範圍的糧食生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袁隆平教授研發出新策略顯著提高水稻單產,利用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發出雜交水稻。在他的領導下,來自眾多研究所和大學的數以百計的水稻科學家在十年合作研究之後,水稻單產普遍增加20%,中國水稻產量增加50%。袁隆平教授進一步利用種間雜種優勢開創『超級雜交』。作為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的關注超出了中國糧食供應,延伸到世界飢餓的重大問題。他為了幫助提高世界糧食供應,與全世界科學家們分享他的知識、技術和育種材料。」

這個評價簡單地介紹了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性貢獻、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領導作用和國際上的合作,有的用語比較主觀,但是並沒有抹殺中國眾多水稻科學家的貢獻。如果過度拔高袁隆平的地位,抹殺了眾多水稻科學家的貢獻,當然不妥;但是如果以眾多水稻科學家的貢獻來否定袁隆平的開創性貢獻和領軍作用,同樣不妥。

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的貢獻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第一,他於1964年在湖南省安江農校實習農場首次發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在此基礎上在1966年發表論文,提出通過進一步選育, 可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復系, 用作水稻雜種優勢育種的材料。正是因為他的這篇論文,國家科委決定大力支持研究雜交水稻,於1967年成立由袁隆平領導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沒有袁隆平的這個發現和設想,中國在當時不會開展雜交水稻科研大協作。那篇貶低袁隆平的文章說袁隆平的這篇論文只是指明了方向,不是教程。這是對科研工作的無知。提出想法、指明方向,要比提供具體教程重要多了。研究生導師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出想法、指明方向,而不是提供具體教程。第二,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發現一株野生水稻花粉敗育不育植株,袁隆平將它命名為「野敗」,用它培育出可以實際用於育種的不育系。之前國內外都發現過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但是都不實用,包括袁隆平此前自己發現的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先後用了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都沒能成功。野敗型不育系是第一個成功的不育系。袁隆平無償和所有雜交水稻育種人員分享「野敗」。雜交水稻不管什麼品種,其不育系親本絕大部分都是來源於「野敗」。第三,袁隆平在1974年領導培育出第一個大面積種植的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雖然南優2號由於不抗病後來被淘汰,但是這個首創之功仍然屬於袁隆平。

有人說李必湖才是雜交水稻之父,因為「野敗」是李必湖發現的,當時袁隆平在北京查閱資料,和他沒有關係。按這個理由,「野敗」是海南崖縣(即現在的三亞)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帶著李必湖在一處鐵路橋邊的水坑沼澤野生稻田中發現的,馮克珊豈不是更應該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李必湖是袁隆平的學生,畢業後當袁隆平的助手,去海南找野生稻,是袁隆平帶著他去的。沒有袁隆平的指導,李必湖、馮克珊不可能去找野生稻,也就不可能發現「野敗」。指導思路對了,換了別人也能發現。所以學術界的慣例,學生、助手做出的發現,首先要歸功於做出指導的導師。

有人說江西萍鄉市農業局的顏龍安才是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比袁隆平還早一年培育出野敗不育系。顏龍安對袁隆平也很不服氣,曾經和袁隆平爭過國家特等發明獎排名,認為袁隆平雖然最早研究雜交水稻,但是他比袁隆平做得好,應該排第一。實際上顏龍安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是從袁隆平那裡學來的,是在1970年被萍鄉市政府派去向袁隆平學習才知道了怎麼培育雜交水稻的,而他用的「野敗」育種材料也是袁隆平提供的。沒有袁隆平的指導和提供材料,顏龍安不可能培育出不育系。當時各個省的農業技術人員都去跟袁隆平學習培育雜交水稻,也都把袁隆平提供的「野敗」帶回去培育,後來做出的成就有大有小,有的培育出的品種比袁隆平自己培育的還好、推廣更多,這並不奇怪,因為育種的成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不管怎樣,他們都是在袁隆平的指導下,在袁隆平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做出的成果,真正做出開創性貢獻的只有袁隆平,怎麼好意思去跟袁隆平爭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呢?

袁隆平很善於向媒體宣傳自己,國內媒體對袁隆平也有神化的傾向。袁隆平對抗蟲轉基因水稻的質疑非常外行,對轉基因技術的推廣起到了阻礙作用。這些都讓人反感。但是不管怎樣,不應該否認他對雜交水稻的開創性貢獻。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是當之無愧的。

2018.8.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舟子 的精彩文章:

光明日報科技編輯勇當「納米騙子」的托兒
我打了潘建偉什麼假?

TAG:方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