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漢書 劉邦風雲際會
本文約800字,閱讀約須2分鐘。
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約瑟·湯恩比:「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
當提到帝王將相等有別於草民的「大人物」時,因其難得可見,所以對於他們的形象,便常常是些許的傳聞,加之自己的想像,如此在腦海中拼湊出一個似真似假的模樣。姑且認為是種進步吧,漸漸的有這麼一種看法:
向日人們所仰望的大人物,他們同樣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同樣經歷著生老病死,同樣漸漸的豐富著自己的思維,只是他在那個位置,所以必然有著不同於常人的經歷與孤獨。
看高帝紀時,對於這種感覺,不覺間又有所加深。
將無賴、無禮、睚眥必報、善於用人、有容、寬厚等,諸多辭彙放在一塊,乍一看十分矛盾,可將其言於人性,卻又可以融合的相當恰當。
劉邦,從小小一亭長,恰逢秦末亂世,聚眾起義,滅秦入關。再到後來,楚漢爭霸,滅楚為帝。
如果看史書中劉邦的片段,常能看到類似這樣的情景,如漢書中酈食其初見劉邦時:「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
身處其位,起於細微,動蕩時順勢而上,突至往日所無法想像的地位,其人若有遠圖,內心必時有戰戰兢兢之感。
生性放蕩,所以常狎侮他人;能聽勸言,而有悖於自身好樂,可知所圖非小;與項羽言分一杯羹,逃亡時將兒女丟棄,可知心有狠戾。其性情如此。
從秦二世元年始,滅秦三年余,再後滅楚五年。滅楚之後在位數年間,異姓王數起謀反。不管謀反事態真假,異姓王冤與不冤,以劉邦的性情、所思,將其一一剷除,或許這就是他所能做的。
如果諸王實在沒有反心,就是任其存在,劉邦應當也是不會放心的。知韓信死時且悲且喜,當是如此。
「上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疾。疾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上問醫。曰:『疾可治。』於是上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
劉邦滅楚之後七年,薨。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晚年時,他心中當是有幾分郁意吧!
千人千面,人無完人,能為將者,不可為主,能為主者,難能為將。
大夥隨著亂世鬧一場,各盡其能,漢室江山,便留與後人吧!
—完—
GIF
感謝您的關注,請不吝您的留言、轉發!


TAG:鳴原堂讀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