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描繪的一幅溫暖虛幻圖
5月19日,在第17屆戛納電影節上,《小偷家族》獲得最高獎項金棕櫚獎。8月3日,該影片在國內上映。是枝裕和說,希望中國的觀眾能夠喜歡這部電影。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一開始只覺得能把普通平凡的生活拍出溫情,實屬不易。但每次回味,總能發現是枝裕和的高明之處。
家庭
《小偷家族》中的主人公,是規則社會運行之下的邊緣人物:不去上學的孩子、沒有工作的父母,無人照看的老人、援交的少女、被拋棄的女孩......這些人彼此陪伴,相互照顧,分享著快樂和幸福,組成了一個表面完整卻也真實幸福的家庭。
但是這樣就可以了嗎?每個人可以承擔起家庭的角色嗎?
首先是小孩沒辦法上學。治拿「只有在家沒辦法讀書的小孩才去學校」這句話安慰翔太,翔太也同樣安慰玲玲。當警察質問治,教孩子偷東西不會心有愧疚嗎?治也只能無奈地說,我只能教給孩子這個。
因此當兄妹倆人偷竊小賣部被發現時,老爺爺告訴翔太不要再讓妹妹做這個了。孩子臉上的眼神是在說,這樣做好像是不對,但是又該如何生活。
其次是父親和母親的職責。這部影片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安藤櫻的那場哭戲,留著眼淚的她問警察,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母親了嗎?
韓劇《請回答1988》裡面有一句台詞印象深刻:我也是第一次當父親,請多多包涵。
可是,如果不是抱著學習的態度為人父母,只是利用自己擁有某一身份之後的權力傷害別人,這樣的家庭、抑或者這樣的父母,有什麼理由不離開呢。
渴望被叫一聲爸爸的「爸爸」,和不能生育的「媽媽」,卻在盡著自己的職責。我們每個人又如何成為合格的家人,成為合格的父母,合格的孩子呢。
我不贊同電影所宣傳的「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愛」的溫情論調。電影劇本的設定更襯託了現實的無奈。可是,又希望他們能夠像正常的家庭一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溫情
該如何更勇敢地面對殘酷的現實,恐怕就是電影中傳遞的溫情了。
看到瑟瑟發抖的玲玲,明明自己都沒得吃,卻還要分她一塊可樂餅;奶奶看到玲玲眼裡對麵筋的喜愛,吹一口試試燙不燙然後送到她嘴邊;亞紀訴說自己內心的少女情懷,和奶奶一起分享著年糕;一家人坐在屋檐下看著黑暗的天空聽著煙花的聲音;海邊一起手牽著手快樂地嘻戲......
信由於自身生理不能成為母親,但是聽到翔太說「玲也在叫你母親」的時候,臉上抑制不住的興奮,是誰都能看得見的吧。
還有那些溫情的台詞,
「真正愛你的人,會像我這樣抱著你」
「是我找到被別人遺棄的她,遺棄她的人大有人在」
「我選擇了你,你心甘情願被我拖累」
......
因為有了羈絆,才有了相互之間的感情。
你的每一件小事我都會認真對待,就連剪腳趾甲和掉牙齒都會認真地對待。
正如小王子裡面說的,你馴服了我,所以我擁有了對你的感情。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都是充滿溫情地討論家庭、討論生活、討論感情,展現的都是極其普通平凡的日子。這些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意味著最深刻的哲理。
就如同《小偷家族》這部電影一樣,溫情的一面更顯示出了現實的殘酷。
現實
在這部電影裡面,用來描寫現實場景的話語只有寥寥幾筆,甚至要靠觀眾去猜測。
即使組成家庭之後盡顯溫情,也無法忽視社會現實這個大背景給人最致命的一擊。
玲的生母大聲叫喊「我根本不想把她生下來」、信和玲玲一起看身上的傷痕,「你看,我的胳膊上也有傷疤,是被熨斗燙的」.......
現實生活中,剛剛落下帷幕的「湯蘭蘭案件」、社交媒體經常出現的舉報家長性侵孩子的案例、「有這麼多熊孩子是因為有很多熊家長」的新聞、乃至不久之前的「殺魚弟喝百草枯自殺」的新聞。
家庭暴力和家庭教育問題現在正在成為社會中突出的問題。
影片中的奶奶死去之後被埋藏在了自己家中。這樣的事情在2010年前後成為日本社會熱議的話題——消失的老人。老人死亡不報是常有之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啃老」,領取那一份養老金。
反觀我國現在,一個孩子供養四個老人的新聞經常刷屏,提醒著壓力甚大的青年人還有一項更為嚴峻的養老問題。
能夠用一部如此溫情、普通、平凡的電影,展現如此殘酷的社會現實,導演的功力非同一般。
也正因為社會底色如此悲涼,才顯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是多麼燦爛奪目。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它或許會擊中每個人的心。
就像是枝裕和所說的:我作為電影創作者,可以通過電影做出些什麼呢?我是沒有抱著什麼改變世界這種目的來製作電影的,也完全沒有打算提供什麼特效藥。不如說,我是在做些好吃的,以此來提高觀眾們,對待多種事物的免疫力,讓觀眾們不會生病。(完)
L躁動吧(Make A Noise)
強健的體魄、文學的想像力、藝術的感受力
運動、讀書、走走
一起躁動吧


TAG:L躁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