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未檢檢察官辦案手記:關於對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探索
來源:青春檢影
性侵害案件不當行為的被害人更需要幫助,也更容易出現問題,有針對性的探索對被害人展開包括司法救助、心理救助、特別程序救助等在內的多元化綜合救助模式。
問題提出
性侵害案件中
不當行為被害人的救助制度
概念界定
01
性侵害刑事案件的被害人
是狹義的性犯罪概念,無特殊說明均指強姦、猥褻兒童、強制猥褻他人、強制侮辱婦女三個罪名的被害人。
02
不當行為被害人
是指由於被害人自身行為存在一定過失從而與性侵害案件的發生可能存在因果關係,或者性侵害案件事發後處置不當導致再次發生或證據滅失等情況的被害人。
03
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概念
本文中是指司法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中對被害人展開司法救助、心理援助、司法程序保障及法律援助等多種綜合救助的制度。
調查取樣及分析
數據統計
不當行為的被害人,一般分為兩大類:
1
促成型被害人,具體分為:
約會侵害型被害人
熟人侵害型被害人
誘惑致害型被害人
2
處置不當型被害人,具體分為:
案發滯後型被害人
知識缺乏型被害人
自暴自棄型被害人
數據分析
在對上述被害人展開社會調查後發現,影響不當行為出現的主要因素如下:
1
家庭因素
家庭結構不完整
父母教養方式不當
父母的性教育意識單薄
2
學校因素
教師侵害
性教育的遲滯,內容陳舊
3
社會因素
性侵害案件具有更多的涉網路特點,重點考察網路不良文化對被害人的影響,以及網路引發的陌生人關係危機。
對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探索
司法救助
司法救助的資金問題
01
拓展資金來源,除政府財政專項撥款,聯繫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共建針對性侵害未成年人的專項救助項目,增加資金來源渠道。
社會資源救助
除了直接提供救助金外,探索提供社會資源進行技能培訓、就業輔導等多種救助方法。
救助程序的探索
02
增加依申請、確保依職權的司法救助啟動程序的探索
運用救助項目資金,探索先救助後備案的流程,應對緊急情況
對未成年人的父母受到救助金後如何使用進行有效監督
救助範圍拓寬的探索
03
救助範圍的適當拓寬,不違法司法救助的規定,利用未檢部門自行聯繫的救助項目,適度放寬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標準、增加對精神損失賠償的探索,將更多被害人納入救助體系。
心理救助
關鍵一
被害人求助意願的激發
存在不當行為的被害人,往往對心理疏導等救助存在阻抗。需要運用釋法說理、心理學技巧幫助被害人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激發求助意願。
關鍵二
救助方式的選擇與評價體系
以心理諮詢師長期跟蹤輔導為主,對心理救助開展定期的回訪、監督,確定製度化的評價體系,並篩選出適合性侵害被害人的諮詢師名單。
關鍵三
強制親職教育的配套探索
運用國家監護理論,圍繞被害人存在的不當行為和影響因素,對被害人父母展開強制親職教育,將對被害人的心理疏導拓展到家庭關係的輔導之上,並幫助父母為被害人提供心理支持、共同面對。
關鍵四
心理救助的常規化、制度化探索
邀請大專院校心理學專業參與,形成聯合項目,加強對被害人司法救助特別是心理干預等專業化的研究;促進專業機構擴展該類型業務或者將其納入社區矯正、保護處分範疇,形成長期、專業、專人的對接模式。
訴訟中的特別程序救助
偵查階段的一站式取證制度
01
設立專門詢問室
提前介入,一次詢問到位
全程同步錄音錄像
審判階段的保護性出庭
02
避免被害人在法庭上與加害者直接碰面。設置單獨房間,通過視頻或攝像頭的方式陳述案情、接受詢問
重視被害人的心理需求。提供兒童專家或心理諮詢師到場為被害人提供心理幫助,或者安排被害人信任的成年親友在場陪伴,提供心理支持
在庭審過程中,司法人員以及庭審參與者要注意避免歧視性的發問,或圍繞品格證據展開過多的探討
被害人參與權的保障的探索
03
知情權的實質化
逐步建立意見陳述權為代表的參與權
專業人員的保障
04
性侵害案件由專業人員辦理
借鑒英美國家的強姦罪專案警察小組、緊急處理中心,建立中國的專業性侵害案件公安人員隊伍
本期作者
趙宏
浦東新區院
未檢處檢察官
END


TAG:浦東檢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