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爾地夫要求印度軍機撤離,印媒酸溜溜:這是討好中國

馬爾地夫要求印度軍機撤離,印媒酸溜溜:這是討好中國

白給都不要?你說,是不是在討好那誰誰?」

(左為馬爾地夫總統亞明,右為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和馬爾地夫鬧得不太愉快。據報道,在與印度的協議於今年6月到期後,馬爾地夫強烈要求印度撤回贈送的軍用直升機和人員,但印度堅決不同意。你來我往、一來二去的,兩個國家就吵起來了。

沒想到的是,這一吵卻把印度媒體的「醋罈子」打翻了,多家印媒話里話外直指馬爾地夫「退還禮物」是「冷落新德里」「討好中國」。

這又是怎麼回事?大多數人都知道,馬爾地夫是一個旅遊勝地,陸地面積不足300平方公里,總人口大概三十來萬。但很少有人關注,其實這個印度洋島國一直被印度視為「戰略後院」。

自1970年代,印度幫助馬爾地夫時任總統加堯姆平息一場政變後,兩國關係開始急劇升溫,往後這些年,雙方簽署了一系列經濟協議、文化協議、軍事協議。印度很是樂見其成,於近期又贈送了一個「禮物」——兩架直升機,並派遣了一些海軍人員駐紮在馬爾地夫。

發展到這裡,劇情就有些尷尬了。據馬爾地夫方面的報道,馬爾地夫政府對印度海軍人員的存在感到「不安」。贈送協議到期後,馬爾地夫就要求印度撤回軍機和海軍人員,理由也很充分:印度提供的兩架軍用直升機主要用於緊急運送就醫,但隨著馬爾地夫有了足夠的資源,不再需要這些直升機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跟中國又有什麼關係?

原來,敏感如印媒赫然發現,馬爾地夫在疏遠印度的同時,和中國打得火熱。

中國於2011年在馬爾地夫設立了大使館,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近些年,中國諸多基建項目如修建道路、橋樑和機場等也在該地紅紅火火進行。而此前,馬爾地夫的軍事和民用項目援助的主要提供者,是印度。

不得不說,倘若陷入印媒的邏輯里,似乎真有一種「中國橫刀奪愛」的感覺。但事實遠非如此。

「一帶一路」倡議,乃是沿途各個國家自願參與、平等合作的,並非你爭我奪的零和博弈,只要積極加入,大家都可以實現互利共贏。再說,馬爾地夫選擇與誰合作,具體的基建項目誰中標,是一國的內政,印媒急頭白臉地指責中國,是否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玻璃心」?

對中國,印媒總有一股酸味兒。

今年年初,印尼國防部長在一場演講中公開稱讚中國於南海的善意,印媒表示不理解——你倆還有海上糾紛了,應當視中國為重要威脅;

前段時間,斯里蘭卡和中國就漢班托塔港經營達成協議,將該港運營權正式交予中國,印媒還專門發出警告,既然身在印度洋就必須堅持「印度優先」政策。

翻開印度各類媒體界面,「中國害怕印度的五大理由」「中國軍隊比印度軍隊強大嗎?印網友:我認為印度比中國強」「中國要怎樣做才能像印度一樣發達」等帖子並不鮮見,甚至包括「哪個國家拍的電影更好,中國還是印度」都有熱烈討論。那種「不甘於落後」「處處求PK」的心態,呼之欲出。

實事求是地說,中印兩國關係的確錯綜複雜。

一方面,兩國有著太多的相似性。都是氤氳著古老文化的傳統大國,都是坐落於亞洲的發展中國家,都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在地區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都數一數二。

但另一方面,兩國又有著太多不同,政治體制、文化風俗、社會生活差異很大,在某些領域不可避免面臨利益博弈。自從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之後,印度似乎就把中國看成了最大競爭對手,凡事好爭個高下。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迅速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當初國內生產總值差不多的印度,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

居於這樣的背景,印度的敏感神經綳得越來越緊。

擔心中國對外影響力的日益擴展,侵蝕到印度在南亞的霸權地位,擔心中國的政治經濟實力「圈粉」,會對印度的發展形成挑戰,與此同時,它又有著「當年一樣的窮小子,憑啥他就發達了」的不平衡心態。

種種糾結,投射到印度媒體就有了上述表現。但就像情侶吵架,頻頻吃醋只會讓心態更扭曲,莫如扎紮實實反思自己,大家一起做大蛋糕。不然,再發生下面這幕,小心臟就更要碎成渣渣了:

一人走在通往中印邊境、狹窄崎嶇的的路上,好幾個小時沒信號的手機突然收到這樣一條信息:「歡迎來到中國」。

來源:長安觀察

作者:田聞之

編輯:湯華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日報 的精彩文章:

石佛營西里居民樓 雜物堵塞生命通道
北京將加快完成老城整體保護規劃編製

TAG: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