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課研究——如何培養學生「有序、有據地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

一課研究——如何培養學生「有序、有據地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

1

向你介紹我是誰

大家好!我是「一課研究」第15組的學員占曉媛,來自嘉興南湖國際實驗學校,很高興與您在一課研究的微信中相遇!

本期內容有哪些

1.聽一聽:「比、比例」的教學建議

2.讀一讀:如何培養學生「有序、有據地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

3.數學奇才

輕輕鬆鬆聽聽書

此內容節選自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的《小學數學教學基本概念解讀》一書

堅持閱讀8分鐘

如何培養學生「有序、有據地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

——從「正比例」教學中一個問題的討論談起

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41頁「正比例」。

課前思考

正比例是刻畫變數之間互相關係的重要模型,正比例的學習使學生從常量的世界進入變數的世界,從對「數量」的理解轉向對「關係」探討,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教過「正比例」的教師都會有這樣一個感覺:上課講講,學生好像都懂,做出作業卻錯的不可思議!特別是一些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比例的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難道只是學生口中所說的「沒有看清楚嗎?」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我們認為,引導學生用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怎樣思考這樣的問題,培養學生學會有序、有據地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如,在「正比例」的教學中,按照教材編排,學生在第一課時討論了「正方形面積與邊長,正方形周長與邊長,路程、速度與時間」的關係,初步理解了什麼是正比例。在第二課時,組織學生討論:「圓的面積與半徑成正比例嗎?你是怎麼想的?」如何引導學生「有序、有據地思考數學問題」,在思考討論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應重點思考的問題。

課堂寫真

呈現問題:圓的面積與半徑成正比例嗎?你是怎麼想的?

在出示上題後,就開始有學生舉手了。

師: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嗎?

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嘗試寫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在大部分學生有了想法後,教師開始組織反饋。

生1:我認為是成正比例關係。

此時馬上有同學舉手表示不贊同,我沒有立即否定生1,而是示意其他人安靜,聽他講完理由。

生1:因為半徑越大,面積就越大。

師:哦,看起來是這樣,面積隨著半徑的擴大而擴大。

生(馬上反駁):但是它們的比值是不一定的,所以他們不成正比例關係。

生(在底下輕聲說):比值其實也是確定的。

師:哦?能把你的思考過程分享給大家嗎?(學生講解)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面積和半徑是一組相關聯的量。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剛才這位同學的思考過程。

投影展示:

師:同意嗎?(大部分不同意)和他想法一樣的請舉手。

生:我是用舉例子的方法說明的。

投影展示:

生:不對不對,比值都不一樣怎麼成正比例關係呢?

此時其他學生開始議論,一個是6.28,一個是12.56,怎麼會一樣呢?

師:πr是一個確定值嗎?

生:不是,r在變化,那麼πr的值也在變化。

師:對啊,實際上你已經說明了他們之間的比值是在變化的,並不是一個確定的值。那我們再看剛才這位同學寫的:「成正比例,因為π一定,面積÷半徑=2π(一定)」,2π是不是一個確定的值?

生:是的。

生:可是圓的面積除以半徑不等於2π,而是等於πr。

師:你們現在都同意「圓的面積和半徑之間不存在正比例關係」嗎?誰能說明理由?

一個學生投影展示:

師:你們能看懂他的意思嗎?

生:他的意思是當半徑為1的時候,面積是3.14,;當半徑為2的時候,面積是12.56;當半徑為3的時候面積是28.26……他們的比值是不同的,所以圓的面積和半徑不成正比例關係。

生:(邊說邊進行展示,見下圖)我和他的想法是一樣的。

師:你們發現了沒有,要說明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我們都需要看什麼?

生:看兩個量得比值是否一定。

師:是的,我們知道判斷是否成正比例,除兩個量是一組相關聯的量外,還必須滿足相對應的數的比值是一定的。圓的面積=πr2 ,半徑=r,所以面積除以半徑的比值是「πr」,它不是一個確定的值。還有,同學們剛才採用舉例的方法,也是說明問題的好方法。

接下來,同桌兩人結合剛才的討論交流,根據各自寫的理由進行討論。教師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課後思考

如何引導學生「有序、有據地思考數學問題」?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設計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進行數學思考

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以問題或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如上述案例中,在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正比例」後,讓學生思考討論「圓的面積和半徑成正比例嗎」的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運用正比例知識進行思考,是培養學生有序、有據地思考問題的有效途徑。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並用舉例、列表、畫圖、文字描述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上述案例片段中,在呈現問題後,教師注重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有序、有據地思考問題」,並嘗試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而且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思考。從學生的作品看,學生的思考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表達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3.收集典型作品,組織學生展開充分的分享、交流和討論。

在組織反饋時,教師要注意收集典型作品,組織學生交流和討論。如上述案例中,教師從一個「錯例」切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並逐步將一些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呈現出來,最後讓學生逐步明確,要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鍵是要從正比例的意義出發,先看兩個量是否關聯及其變化的關係,再看兩個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同時,在討論中讓學生明白,當一個問題想不清楚時,通過舉例幫助思考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從而逐步學會有序、有據地思考問題。

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在上述案例中,從教師課後整理的學生作品看,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問題、嘗試說明時,出現了許多好的思路,根據意義判斷、假設數據計算說明、列表說明等,課堂上如何將這些學生想問題的思路充分呈現出來與大家交流分享,是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註:此文已發表)

5

數學奇才

數學課上,小明趴在桌子上睡覺,數學老師沒有發覺,還在滔滔不絕地講課。下課了,小明醒來,問同桌的數學課代表:我睡了多久了?數學課代表說:你已經睡了一節課,大概2400秒,40分鐘,三分之二小時,三十六分之一天,一千零八十分之一個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分之一年,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分之一世紀了吧!

你若盛開 蝴蝶自來

本期審核人:魯孟軍 彭含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課研究 的精彩文章:

一課研究之「工程問題」教學設計

TAG:一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