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加坡的垃圾最後都去了這個島,你看它像個垃圾場嗎?

新加坡的垃圾最後都去了這個島,你看它像個垃圾場嗎?

來源:微信號 智慧環衛聯盟

導語:新加坡約有 561 萬人口,每人每天產生約0.86 千克垃圾,這些垃圾被處理後都會運往一處海上垃圾場。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全國面積僅約700平方公里,駕車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從東到西橫穿新加坡本島。然而,國土的狹小和自然資源的有限並沒有阻止這個國家的飛速發展。自上世紀60年代獨立以來,新加坡已經發展成為世界50個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由於高速城市化與經濟的蓬勃發展,新加坡垃圾的產量也日益銳增。據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的垃圾日產量是1200噸,迄今已增加到每日7000噸。作為一個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國家,新加坡垃圾日益增多,不但影響空氣質量,也威脅著人們的生活與健康。

20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開始大力發展國有再循環利用工程,鼓勵工業和居民生產更少的垃圾和廢物。自1999年以來,垃圾處理公司將玻璃、塑料、電子裝置甚至混凝土等一切可再循環利用的東西都充分再利用,將無法利用的東西燒成灰燼。為了節省空間,新加坡將該國90%多的垃圾燒成了灰燼。

在新加坡pasir panjiang ferry terminal坐船20分鐘的船程, 或者從 west coast ferry terminal 35分鐘即可到達Semakau Landfill實馬高垃圾填埋場。由舊實馬高島、錫京島(Pulau Sakeng) 和一條人工長堤銜接組成。人工長堤利用這裡的海底地形而建,全長約7公里,它把兩個小島緊緊地連在一起,並把附近的海域圍成了一個巨大的圓形。圓形以內便是垃圾埋置區,面積達3.5平方公里。

實馬高垃圾填埋場接收了新加坡所有垃圾焚燒場的灰燼、不可回收生活廢棄物、工業和建築垃圾,但沒有刺鼻的惡臭味,走在這裡的堤壩上,會看見海鳥飛過。在垃圾填埋區域的另一側,還有漁船在進行捕撈。

新加坡不是第一個用填海來處理垃圾的國家。紐約的史坦頓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已於 2001 年關閉,正在改造為公園,計劃在 2035 年完成改造。日本也把不可燃燒的垃圾經過壓縮無毒化處理後,當作是填海造陸的原料。東京一個名叫台場的娛樂區,就有一半是通過垃圾填海填出來的。

不同的是,新加坡實馬高島上一邊在填埋垃圾,一邊在進行生態還原並向遊客開放。除了周末,實馬高島在工作日都會接收想要參觀訪問的遊客,為他們展示這裡的建造設施和生態環境。來參觀的遊客多是與環保相關的科研組織、生態學家或學生,但這裡也意外吸引了一些其他遊客。2007 年,一對夫婦選擇了在這裡拍攝婚紗照。

從新加坡的商業中心——濱海灣中心(Marina Bay)乘坐大巴向南行駛半小時到達南部的碼頭後,再坐半小時船向南行駛約 8 公里,才會到達實馬高島。

1960 - 1970 年代,新加坡處理垃圾的方式是簡單的傾倒在海岸旁,不做任何處理。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對這些垃圾帶來的環境污染怨聲載道。後來政府規定,垃圾必須要經過分類焚燒處理然後進行填埋。焚燒後的灰燼和不可回收垃圾開始集中傾倒在新加坡北部淡濱尼的 Lim Chu Kang和Lorong Halus兩個垃圾填埋場。

到 1989 年,新加坡每年產生的廢物量為 190 萬噸。政府預計到 2000 年時,每年的廢物量會增加至 230 萬噸,淡濱尼的兩個垃圾填埋場也會被填滿。而在新加坡的主島上再也找不到其它合適的垃圾填埋場了,於是決定在錫京島和實馬高島之間規劃一塊封閉水域,進行合併開發。

據考證,在開發前,這兩個島上的大多數島民都是漁民,實馬高島是附近島民的主要居住地。1955 年時,實馬高島僅有 780 位居民,隨著島上石化工業的發展, 到 1969 年,島民逐漸增長至 1600 位。島上有一所學校,一個社區中心,一座清真寺還有一個足球場。

1975 年,政府決定把實馬高島上開發成為石油化工綜合產業園,規划了耗費 1.5 億新元的填海方案。1977 年,島上的居民陸續開始被安置到新加坡的內陸區域,但產業園的規劃被擱淺了。直到 1989 年,新一任環境部長 Ahmad Mattar上任,提出了在離岸島嶼上填埋垃圾的設想。

1994 年,政府批准了該提議,開始開發實馬高島以東的淺灘和海床,預計開發成本為 13.6 億新元。

由於錫京島和實馬高島原有面積有限,新加坡政府通過填埋將其擴建了 5 倍,並建造了一條長約 8.15 千里的海堤。海堤由沙礫、岩石和泥土堆砌而成,為了隔離污染,會在堤壩外用聚乙烯鑄一層不透水的保護膜。

1999 年,隨著淡濱尼的兩個垃圾填埋場相繼關閉, Semakau Landfill 正式開始運營。預計使用年限為 30 年,但隨著垃圾回收再循環使用率連年提升,實馬高島垃圾填埋場的壽命又被延長了 15 年。

實馬高島的規劃分為兩部分,兩部分面積大致相等。第一期工程位於島的南部,共規划了 11 個垃圾填埋區,為了充分利用和方便填埋,每個小的填埋區之間會再用砂石的堤壩進行隔離。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這 11 個區域已幾近填滿,路過被填滿區域的堤壩,可以看到裸露在外還未處理的黑色灰燼和垃圾填埋物。

每填出一平方公里的海面,就需要 7000 萬噸沙石。據新加坡國家環境局(NEA)統計,實馬高島一期開發成本為 6.1 億新元,其中大部分成本來自沙石。

新加坡共有 4 座在運營的垃圾焚化廠,每天會焚化近 6900 噸垃圾,焚化後會產生 1600 噸灰燼。再加上 400 噸不可循環使用和焚燒處理的垃圾,每天共有 2000 噸垃圾運往新加坡西部大土南焚燒場附近的大土南轉運站,集中稱重後運往實馬高島。

錫金島的垃圾轉運站,是一座廠房式的淺藍色建築,有五六層樓高,四五十米寬,二三百米長。屋子的一半跨入大海,運送垃圾的平底船可以直接駛入轉運站內。在垃圾填埋時,把垃圾灰和垃圾碎末混合在一起,這樣效果比較好。所以每次都是兩艘平底船一起送垃圾過來,一船裝垃圾灰,一船裝垃圾碎末。垃圾被倒進填埋坑後,會用壓路機進行壓實,等填到一定的高度,在上面要蓋上一層30厘米厚的泥土。」 為了不影響白天的空氣質量,向島上運垃圾都在傍晚進行。整個垃圾埋置過程從大士南海運轉換站開始。垃圾車在那裡直接將垃圾倒入平底船。

運送的船隻由駁船由拖船兩部分組成,駁船裝置垃圾,並配有相應長度的蓋子,防止垃圾在運送過程中被吹進附近海域。大土南轉運站距離實馬高島 33.3 公里,需要行駛 3 小時才能到達。不管是裝貨區還是卸貨區,都有帶有特殊設計的抓鬥的大型挖掘機配合運送垃圾,每輛卡車的有效載荷在 35 噸左右。

卡車把垃圾運到堤壩上後,會用翻斗進行傾倒,由於堤壩僅由沙石建築而成,傾倒時會出現沙石鬆動的情況,發生過整個卡車連同工作人員一起滑入垃圾填埋區域的危險事件。

2015 年北部的二期工程開工,由於沙石價格不斷上漲,常年給新加坡提供沙石的國家也開始禁止沙石貿易,所以在二期工程中,新環境部長為省去沙石成本,沒有對區域進行劃分。這一期的建造成本僅為 3700 萬新元。

在二期工程中,新加坡政府也借鑒了日本填海時用的輔助裝備,在堤壩上修建了可以幫助翻斗車傾倒垃圾時的長臂輔助浮動台,長約 200 米。之後這裡也再沒有因傾倒垃圾而發生危險性事故。

實馬高島和錫京島之間的圍堤間也有一個用來放置通水管的口子,與周圍的海域相通,讓海水進行循環流動。

經過焚燒處理後的垃圾,重量會減少 80%,體積也會縮減 90%。新加坡現在每年有 60% 的垃圾可以進行循環利用,其餘 38% 的垃圾會被燃燒處理用來發電,另有 2 % 的垃圾會被直接送去垃圾填埋場。四個垃圾焚燒場所產生的電力佔全國使用量的 2%-3%。

實馬高島還建有一個浮動廢水處理廠。廢水處理廠會把垃圾填埋區中因降雨堆積的多餘的水,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後,排入另一側的海域。

實馬高島上填滿垃圾的區域,會鋪上新土,種樹種草或種植一些可以存活的蔬果。政府的設想是,實馬高島可用區域全部被填滿後,這裡會變成一個山丘起伏的自然小島,而不是被棄置的垃圾場。

經過新加坡政府10年的努力,島上的生態系統一片欣欣向榮。如今,蔥鬱的椰子樹和菩提樹分布在柏油馬路兩側。矮小的大葉草像是在地上鋪了一層綠色地毯。

在實馬高島,有700多種不同種類的動物和植物在這裡和諧共處,其中還包括許多珍稀物種。一些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比如大嘴鷺、馬來西亞環頸鴴都在島上築巢,瀕臨滅絕的中國白海豚也出現經常在小島附近的海域里。為了護實馬高島上珍貴的野生動植物,新加坡政府在這個小島的周邊種植了兩片紅樹林,紅樹林是很好的自然生態標誌。

有史料稱,Semakau 的名字可能來自馬來語 「bakau」,是「紅樹林」的意思,紅樹林是這裡生命力最頑強的植被。

實馬高島在一期開發期間,有 13 萬平方米的紅樹林被摧毀。後來政府又補種了這些紅樹,現在已經重新長成了小樹林。同時,紅樹林也被當作是垃圾填埋場的生物存活指標,它的生長狀況被用來判斷垃圾填埋區域的毒素是否有出現泄漏。如果有紅樹落葉或變黃,就說明附近的水質在改變,這時候當局就必須留意,因為可能有垃圾污染了海水。

在垃圾填埋區的沿線每隔一二百米,也會有一個水質觀測井,深達 30 多米,每半月會有工作人員對已經填埋垃圾區域的水質進行一次檢測。

為了儘可能的保護島內的海洋生物,新加坡政府將圍建區域內和附近的珊瑚群移植至別處。在 2014 年 9 月至 2015 年 1 月期間,共有超過 700 個珊瑚群被移植到姐妹群島。

此外,實馬高島的東南部還留出了一小塊海洋公園,供遊覽或觀察,從堤壩的小路步行就可到達。這裡有各種可以在其它小島上能看到的海洋生物,如螃蟹、海星、水蜘蛛、珊瑚等。

實馬高島還是唯一一個鼓勵公眾參訪的垃圾填埋場,遊客可以在星期一至星期五期間登島遊覽。該島的東部主要是預留的填埋場,西部已經於2005年起對遊客開放。在經過十多年的開發後,這座小島的東部也已經納入發展規劃。風光秀麗的實馬高島如今已經成為旅遊的熱門景點。白天,一些垂釣愛好者前來釣魚,到了晚上,那些為了躲避城市燈光的天文愛好者們也來到島上仰望星空,甚至有很多學校將課外活動場所搬到這裡來,組織學生在退潮後留下的水坑裡尋找海葵和海星

在實馬高島碼頭不遠處,有一個專供遊客參觀和休息的餐館訪問中心。堤壩沿線還會設置涼亭,除了海鳥飛過,在北邊的堤壩上,還能看到蜥蜴在堤壩上慵懶的曬太陽。

這裡不像新加坡的聖淘沙或姐妹島有沙灘游泳區和、餐館和酒店等娛樂設施,但以上生態保護措施,至少讓實馬高島不像其它垃圾填埋場那麼令人討厭。

據 NEA 統計,2005 年 7 月實馬高島開始向普通遊客開放後,至 2010 年 5 年的時間裡,普通遊客數量增加了兩倍多,從 4000 人增加至 1.3 萬人。

近幾年,實馬高島又被規劃為新能源示範區。新加坡首個大型海上電網系統在這裡試運行,通過整合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天然氣等能源,為實馬高島的日常經營提供零碳供電。研發成熟後,會把這套系統用在島嶼或偏遠村莊。

生態保護雖然讓一個垃圾島的現在和未來看起來沒那麼糟糕,但由於垃圾填埋空間有限,實馬高島也存在著未知的隱患。這個島預計 2045 年會達到飽和。

據悉,像新加坡所配備的這種大規模垃圾焚化爐使用期限很短,有時候甚至只能使用10年。綠色和平組織的環境專家亦稱,垃圾焚燒只是簡單地把垃圾問題轉化成污染問題。綠色和平組織東南亞地區負責人塔拉·布阿卡木里在接受採訪時說:「綠色和平組織反對垃圾焚燒,因為焚燒垃圾將產生二惡英等致癌物質,同時還產生水銀和易揮發的有機混合體等污染氣體。垃圾填埋和焚燒是東南亞國家主要的垃圾處理方式,但是這種垃圾處理方式已經製造了太多的社會和環境問題。

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公眾抗議政府計劃興建新的垃圾焚燒爐。在菲律賓,政府在1999年出於健康方面的考慮已經禁止焚燒爐的使用。但是也正是在同年,新加坡政府開始依靠垃圾焚燒爐來建造實馬高島。

實馬高島也存在有害廢物向海水泄漏的問題。英國碳信託公司美國區高級經理、哥倫比亞兼職教授斯科特˙考夫曼表示,「雖然新加坡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來防止泄漏的問題發生,這些措施在未來數十年里可能起到作用,但是終究會有失效的一天。這也給後代留下了安全隱患。

填埋的垃圾泄漏到周圍的海域並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較小,卻也是一種切實存在的風險

不過,新加坡環保局對此並不認同。新加坡環保局已經與南德意志集團進行了合作,後者是一家國際性檢驗和認證公司,該公司會每個月對實馬高島附近海域的海水進行重金屬方面的檢測。此外,實馬高島上的紅樹林也可以對周圍的環境起到監測作用。因此,新加坡環保局對實馬高島未來數十年的安全非常有信心。

他們的應對方法總結為 3 個 R 原則,儘可能的延長實馬高島垃圾填埋場的壽命。3 個 R 分別是,減少(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例如,超市會要求購物者自帶環保購物袋,也會有專門的食物垃圾回收廠把各個美食廣場的殘羹剩飯轉為沼氣或有機肥料。

問起如果現在的填埋區域填滿後,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這裡的工作人員只表示,這要看政府會的下一個五年或十年的城市規劃是什麼。

可以預見的是,新加坡每年需要處理的廢棄物都在上漲。截至 2017 年,新加坡每年需要處理的垃圾已經增加至 7500 萬噸,是實馬高島開始運營時的近 4 倍。

另據 NEA 預測,每隔 5 - 7 年,新加坡就需要一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新焚燒爐,每隔 25 - 30 年就需要一個像實馬高島這樣的一個新垃圾填埋場。

而在新加坡,大多數小島都已經被開發成了旅遊島,很難再找到一個像實馬高島一樣居民少、較孤立又未經開發的離岸小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程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工程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