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尤溪風俗·七月半,炊金粿、捏飯糰祭祖先

尤溪風俗·七月半,炊金粿、捏飯糰祭祖先

敬畏、感恩、對美好生活不懈追求。

尤溪風情第44篇原創推文。

善緣曲

 傳燈

古箏 

00:00/02:15

七月半,也稱中元節、鬼節、盂蘭盆節、秋嘗,就是農曆七月十五,老家祭祖的日子。

七月半,道教稱中元節。

道教認為七月十五中元節為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這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

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可解救已逝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而中元節和盂蘭盆節(中國)的產生,又皆以遠古的習俗「秋嘗」為基礎。

古代,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

《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報告收成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他們享用,而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果實,祈祝來年有好收成。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活動,先秦時代(2000多年前)已有之,起先只是天子諸侯,時間也不固定。

漢代時,民間開始仿效,日期也逐漸定在七月十五,即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尤溪的「七月半」,傳承的就是先秦的「秋嘗」文化。

七月,老家一季稻收成,二季稻也種下了,大規模的農忙告一段落,家家戶戶開始備供品祭祀祖先。

供品中必有新米做成的九層粿、金粿、胖糕、飯糰(任選一種),供祖先嘗新。

還有一隻雞或鴨(配一把菜刀)、一塊豬肉、三個雞蛋、水果甜點齋菜各三樣、茶葉三杯、酒三杯、香紙燭鞭炮若干。每種供品上放一方紅紙(半寸大小)。

備好的供品,挑到祠堂祭拜,時間不固定,依自家農忙情況,初一到十五任選一天。

祭拜時,擺好供品,點蠟燭,燃香,手持香線行三跪九叩大禮,心中默默禱告,感謝祖先賜予的好收成,並祈求來年五穀豐登、諸事順利。

拜完,將香線分別插於牌位前的香爐、中庭進客廳的石階旁、大門口,然後在大門口燃放鞭炮。先祖享用供品。

一二十分鐘後,給先祖添酒。少時,將紙錢還有供品上的紅紙燒化到金錢爐里。禮畢。

祭拜過的供品,一家人同食,可保平安。

以家為單位的祭拜完成後,七月十五這天,全族的男丁一起到祠堂祭祖(近年也有主婦參加)。

相關事宜由「做頭的」班子打理。班子成員由族裡各房輪流選派。每年都不同,人數7-10人。

祭祖典禮有固定的流程。

七月十五子時,祠堂香案前擺豬頭、公雞、飯糰等供品。族裡年滿十五歲的男子舉行拜祖儀式,標誌成年。

上午,全族男丁到祠堂集會,宗族理事會會長致辭;理事會財務會計公布上年族裡的經費開支情況;「做頭的」班子成員安排掃墓事宜(中秋節前掃墓)。

中午,大家在祠堂共進午餐,分享供過祖先的豬頭肉、雞肉、飯糰,祈求祖宗保佑我們平安富足。

老家的「七月半」代代相傳,已有千年歷史。文化大革命時,曾被視為封建糟粕予以取締。現在想來,七月半看似封建迷信,實則宣揚「敬畏、感恩、對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它值得我們世代傳承,發揚光大。

PS:中元節

中元節來自道教的「三官」崇拜。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也稱「三官」。

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

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

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

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

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傳說這天地官打開地獄之門,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中元節也稱鬼節。

這天,很多地方設道場,路邊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普渡十方孤魂。

也有地方在這一天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中元節,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並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成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大節,流傳至今。

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

盂蘭盆節來自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解救母厄」的典故。

佛經中說: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求佛。佛為說救濟之法,就是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為七世父母及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

盂蘭盆節隨佛教傳入中國,南北朝梁武帝時興起,因它與中元節,在精神實質上有著驚人的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渡為主題)而迅速得到廣泛的認同。

盂蘭盆節唐代時達到頂峰,宋代後融入中元節,漸漸被人們所淡忘,如今已少有人提起。

華南有些地方的中元節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因為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百姓為逃難而提早過節。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尤溪風情 的精彩文章:

尤溪生活·聽長輩說,他們身邊的華南虎

TAG:尤溪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