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中有哪些被人誤讀誤解的地方?

《論語》中有哪些被人誤讀誤解的地方?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二十篇,記述了孔子生平及其學生的言行。

書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幾千年來成為國人心理和行為的重要精神資源,是國人身體力行的道德標準,也是先賢留給我們「引領人生,安頓心靈」的寶貴財富。

但是《論語》中有些語句也是讓我們現代人曲解了很多年,沒弄明白孔子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例句一:父母在,不遠遊——《論語·里仁》

這句話我們通常理解為:父母健在的時候,我們不出門遠遊。但其實這句的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句話真正表達的意思是:父母如果年邁在世,子女盡量不長期在外地。如果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及原因,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孔子特彆強調「遊必有方」,當子女外出時沒告訴父母自己的去處,父母必定牽掛不已,所以作為子女一定要對父母盡責。

例句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我們通常認為「三思而後行」的意思,是在行動前要多思考,要反覆斟酌,但其實孔子的原意是對季文子說你不要想太多,想兩次就夠了。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兒想糊塗了。

這句話強調做事不能太急躁冒進,也不能太優柔寡斷,否則會影響做事效率。

例句三: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這句話可以這樣解讀: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啊,在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出來做官發揮他的特長,展現他的智慧,以此建功立業。在國家政治黑暗時,他就假裝愚笨無知,什麼也不幹。他的智慧,別人能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卻趕不上。

這句話讀得拗口,怎麼愚笨還趕不上了呢?其實是說他韜光養晦的功夫誰也趕不上,在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時候,他就歸隱於世外,深藏不露,他只為明君效勞。

「愚不可及」的功夫不是所有士子們能做到的,更多的是識時務者和趨炎附勢者,世外隱士須有高處不勝寒和甘於寂寞的精神。

例句四: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我們通常理解為,讀好書才能有個好仕途,其實此處的真實意思是:把事情做好了,可以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優指的是悠閑,學有餘力。

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習」不是複習,而是演習,實習的意思。出仕就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

《論語》中還有好多真言,也許聖人先知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跟我們今人理解的不一樣,畢竟我們兩千多年沉澱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研究,在探索求知中不斷完善我們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蓉兒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悲情英雄:西漢大將李陵為何投降匈奴?

TAG:蓉兒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