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濃情七夕,中國人的愛情節

濃情七夕,中國人的愛情節

中國古代流傳著許多經典愛情傳奇,如:牛郎和織女、董永和七仙女、孟姜女和萬喜良、許仙和白素貞、梁山伯和祝英台等。這些故事口耳相傳,婦孺皆知。

其中起源最早,傳播最廣泛的當屬牛郎和織女的故事,並因此而發展成一個專屬的節日,即七夕節、乞巧節,在中國古代被視為象徵純潔堅貞的愛情節,在當代被稱為「中國版的情人節」。

牽牛織女本是兩顆恆星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4世紀的堯帝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

牽牛星和織女星是兩個星宿的名稱。牽牛星即「河鼓二」,在銀河東;《太平御覽》卷六引《大象列星圖》:「河鼓三星在牽牛北,主軍鼓,蓋天子三將軍也……昔傳牽牛織女七月七日相見者,則此是也。故,《爾雅》雲『河鼓謂之牽牛』。

織女星又稱「天孫」,在銀河西,與牽牛相對,《史記》中記載:「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

由於這兩顆恆星肉眼清晰可見,又容易辨別。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就曾以織女星為航海的導航標誌之一。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小雅·大東》中有詩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看那天上的銀河,河水粼粼散發光芒。看那天上的織女,一天七次行路忙。雖然一天七次行路忙,卻總也織不成美麗的花紋圖章。看那明亮的牽牛,再也不能來回駕駛車輛。

《詩經》中的這首詩將牽牛星和織女星聯繫在一起,為牛郎織女的優美故事留下了奇麗美妙的想像空間。

牛郎織女傳說漢已定型

漢時,人們已經注意到織女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規律,以七月顯得最為突出。漢代經典《大戴禮記·夏小正》中云:「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

這就為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為何選定為七月初七日,留下了中國古老星宿學上的痕迹。

作於漢末的《古詩十九首》,第十首詩云:「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緊隨其後,漢末文學界有「三曹」之稱的曹丕、曹植兄弟,也有關於牽牛織女的詩句。

曹丕《燕歌行》中詩云:「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而在曹植的《洛神賦》和《九詠》里,對牽牛和織女的人性化描寫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為牛郎織女相會鋪平了道路。

《洛神賦》中云:「嘆匏瓜之無匹,詠牽牛之獨處。」《九詠》中有「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

唐代知名學者李善為曹植《九詠》注釋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方,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河南南陽出土一塊漢代畫像石,中心為白虎,白虎前刻出織女星座,白虎後為牽牛星,其中的牽牛圖像是一位農夫牽著一頭牛,牛體上方呈橫直線三顆星星。織女圖像,高髻坐姿,周圍有四顆星星。

西晉文學家傅玄在《擬天問》里即有:「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時會天河。」說明牽牛織女相會的愛情故事至少在東漢時就已得到定型。

牛郎織女成愛情主題

東漢學者應劭《風俗通》逸文中有云:「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已經為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

而牛郎織女愛情的緣由始末,則在南北朝時期任昉編寫的《述異記》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現:「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一夜,渡河一會。

唐宋之後的文學家也多以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作為歌詠愛情的題材。

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其中又以北宋詞人秦觀的《鵲橋仙》最負盛名,廣為傳誦: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愛情節比西方早上千年

七夕節起源於古老的星辰崇拜,加入牛郎織女的浪漫傳說之後,被定為歌詠愛情珍視愛情的紀念性的節日。歷經二千年而不朽,這是中國人的愛情節,比西方的情人節早了1000多年。

乞巧節是七夕節的另一個稱謂,也是七夕節的重要內容。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載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現存古代文獻中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

唐代詩人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頭攢動。臨近七夕,甚至摩肩擦踵,車馬難行,說明七夕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國務院正式將「牛郎織女傳說」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愛情觀需要傳承

古老的七夕節,是中國人的愛情節,不僅起源早,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優美的傳說故事,有廣為傳誦的詩文篇章,有暗合天道自然的星宿知識,還有象徵堅貞純潔的道德基礎,有勇於追求愛情矢志不渝的文化內涵。

牛郎織女的傳說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愛情觀,與西方的愛情觀,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和表現。

中國的愛情觀主張「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詩經·邶風·擊鼓》),西方的愛情觀主張「若愛,請深愛,如棄,請徹底,不要曖昧,傷人傷已。」(柏拉圖語)。

中國的愛情觀是忠貞不二,至死不渝,是心心相印,白頭偕老,所以中國人的愛情總是要與「忠誠」與「情義」結合在一起,愛情和婚姻才會牢固可靠,家庭才會穩定。

西方的愛情觀是感覺,是感受,是率性,西方人認為,感情是順乎天性的,愛則合,不愛則分,相愛時應該享受愛情的甜蜜而不是考慮責任、道義,那隻會破壞當下的感情。

東西方愛情觀的不同,也直接造成情人節文化內涵的不同。

但是,西方情人節流傳至今,不僅加入了巧克力、賀卡、鮮花等現代表達方式,最重要的是,通過此節,進一步宣揚了西方人的現代文明價值理念:「自由、平等、博愛」。

而中國的七夕節,除了購物消費與營銷廣告上費勁心思,傳統文化的愛情觀、道德觀、價值觀早已蕩然無存。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忠誠」、「信義」、「正直」、「擔當」、「責任」等人格精髓也被棄之如敝屣。

當代中國人的愛情觀婚戀觀,早已失去了對「愛情」、對「婚姻」最根本的尊重。中國人的愛情節,缺的不是節日氛圍和促銷手段,缺的不是七夕節的包裝和創意,缺的只是對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承繼,缺的只是對愛情忠貞對婚姻忠實的矢志不渝的堅守!

當代表中國人忠貞愛情觀的愛情節逐漸被西方人自由浪漫的情人節所衝擊,甚至其文化內涵都被弱化、被曲解、被黑化、甚至被抹殺的時候,中國人的文化、信仰、道德、倫理將往何處安置?中國人的心靈、精神、信念、靈魂又將往何處棲身?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公文化彭允好 的精彩文章:

歷史銘記大刀精神

TAG:關公文化彭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