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博物館文物介紹——唐代邢窯白釉執壺

博物館文物介紹——唐代邢窯白釉執壺

原標題:博物館文物介紹——唐代邢窯白釉執壺


唐代陶瓷業,達到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形成「南青、北白、長沙彩」的繁榮局面。越窯青瓷如冰似玉,邢窯白瓷類銀類雪,越窯青瓷中的秘色瓷和邢窯的精細白瓷,更是代表了唐代陶瓷的最高水平,一度成為大唐朝廷的貢瓷。邢窯白瓷分細白瓷、粗白瓷兩種。細白瓷是專供皇室、貴族的上等白瓷,有些底部刻「盈」字款、「翰林」款;粗白瓷則行銷市場,無貴賤通用之。西安、洛陽等唐代故都歷年來出土了一些精細白瓷,其中不乏貢瓷。


國家博物館藏1954年西安隋大業六年郭家灘姬威墓出土白釉束腰蓋罐


姬威為隋代金紫光祿大夫,龍泉、敦煌二郡太守,先後為太子楊勇及權臣楊素之幸臣、親信。其墓中隨葬品豐富。陝西博物館收藏有同墓出土的白釉束腰蓋罐(缺蓋),器身施白釉,釉瑩潤潔白,有細小冰裂紋。造型優雅簡潔,形制別緻。


1980年 8月,邢窯遺址首先在河北省臨城縣境內程村、解村、澄底、崗頭、祁村、雙井村一帶發現,其中祁村窯燒制的白瓷最具邢窯白瓷的特徵。邢窯創燒於隋代。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隋代白瓷罐,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記載,邢窯的中心窯址應當在內丘縣境內。


據此,考古工作者又在與臨城相鄰的內丘縣廣泛進行了調查,河北省陶瓷研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從1952年起,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對邢台地區的古窯址進行了科學調查與勘探,發現邢窯遺址20餘處,與歷史文獻吻合,並採集到大量白瓷標本。邢窯位於太行山東麓,散布在內丘縣馮唐村、宋村以北,臨城縣祁村、雙井村以南,內丘縣西丘村以東,隆堯縣雙碑村以西的狹長地帶內,總面積約 300餘平方公里。其中內丘縣城關一帶的唐代白瓷窯最為集中,燒制白瓷的質量也最為精緻。因此,這一地區應是當時邢窯瓷器的燒制中心。它四周的窯址應是由此而發展的。唐代瓷窯多以所在之州命名,內丘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隸邢州,故名邢窯。



邢窯遺址


唐代後期,邢窯由於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漸趨衰落。河北曲陽定窯受邢窯的影響繼之而起,成為北方著名的白瓷窯。除邢窯與定窯外,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平定窯與渾源窯等,也都以燒白瓷為主。正因為有眾多的白瓷窯的出現與發展,在北方才形成了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系統。


揚州博物館藏的唐代的邢窯白釉執壺,此壺高17.3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6.4厘米,壺喇叭形口,高頸、斜肩、長圓形腹,腹下部漸收斂,餅形足而底平,頸肩之間置圓形短流。壺胎骨堅緻,修胎規矩,造型端莊,施有護胎釉。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邢窯瓷器的主要特徵是「白如雪」。但從出土的瓷片看,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黃等多種。通過標本實物測試發現,邢瓷白瓷的胎質和釉質,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所佔的比重都很大,需要經過1380℃以上的高溫燒成,物理性能已經接近、達到了現代世界制瓷業最先進的所謂「硬質瓷」燒成物理要求,把薄胎細白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個世紀。



邢窯是中國最早的白瓷窯址,白瓷的產生在中國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結束了自商朝以來青瓷獨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為中國後世的花瓷生產尤其是彩瓷生產創造了條件。邢窯白瓷產品精美、產量巨大,不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唐代邢窯在燒制白瓷的同時,也燒造了精美的唐三彩、黑釉等瓷器。現存邢窯白瓷以罐居多,依次尚有茶盞、杯碗,壺、瓶,瓷塑,還有其他窯口少見的塔式罐、燭台、香薰等高檔生活用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故事——王莽篡漢
歷史故事——呂后專政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