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大規模的研究顯示,手機輻射不會導致腦瘤
從手機到微波爐,現代世界幾乎無處不充斥著電磁輻射(EMF)。
WiFi對孕婦有害?手機輻射致癌?許多人仍然對包圍自己的電磁波抱著抵觸的態度,但對這一敏感話題的最新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告稱,沒有任何證據顯示,EMF暴露能夠引發腦部腫瘤。
由西班牙巴塞羅那全球衛生研究所(ISGlobal)領導的研究詳細分析了非電離輻射與腦癌之間的相關性。
從燈泡到太陽的各種可見光都屬於電磁波。視覺可見的電磁波頻率在430到770太赫茲之間。
太陽光譜能量高端附近的紫外線已被證明會損害我們的DNA,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能量更強大的輻射,如X射線和伽馬射線,會帶來更嚴重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人們在網路上時常能看到令人不安的說法:幾千赫茲的或更溫和的電磁波也可能會穿透身體並導致健康問題,包括引發侵襲性神經系統癌症膠質母細胞瘤。
七年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評估了這一說法,並得出結論,有足夠的理由將射頻EMF分類為可能的致癌物質。
這並不是說他們得到了充足的證據。
考慮到手機等物品的影響規模以及射頻EMF在我們的環境中普遍存在的事實,世界衛生組織傾向于謹慎行事。
問題是腦瘤並不是最常見的癌症。在當今世界中,以有現實意義的精確度來衡量人們在EMF下承受的劑量大小,將是一場技術上的噩夢。所以最終嘗試評價兩者相關度的研究可不是閑庭信步。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挖掘了現有的科學文獻,提出了一個矩陣,用於估算中周波(3千赫茲至10兆赫茲)輻射和射頻(10兆赫至300千兆赫)在家中和工作場所中的劑量。 。
他們利用來源暴露矩陣對名為INTERPHONE的統計數據進行分類,分析了原發性腦癌患者的手機使用情況,將大約4000例神經膠質瘤和腦膜瘤與超過5000例對照組進行了比較。
數據樣本採集自七個不同的國家、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員,包括醫療診斷、電信和雷達工程等領域。
就EMF和健康的相關性而言,對這一研究的規模和細節的豐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Elisabeth Cardis說:「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腦腫瘤和職業性高頻EMF暴露的相關性研究」。
統計顯示,頭部暴露於大量高頻EMF和原發性腦瘤之間基本沒有相關性的跡象。
但不幸的是,我們還不能就此畫上句號。
儘管數據的規模很大,但只有十分之一的參與者曾暴漏在大劑量高周波EMF輻射中,而暴漏在中周波輻射下的只有百分之一的比例。
簡而言之,整個研究中『暴露』參與者的稀缺性為統計分類留下了微小的爭議空間,並且與源暴露矩陣一樣,它仍然依賴於可能低估風險結果的置信區間。
在過去十年中,接觸高頻EMF的個體出現了一個微弱的趨勢。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Javier Vila說:「儘管我們沒有發現正相關,但我們觀察到,這幾年,接觸高頻輻射的對象患病的風險確有升高。這樣的事實值得進一步研究。」
綜合結果表明,我們現在還無需擔心,但我們未來最好還是製造出低輻射的工具,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風險也是能免則免為好。
還需要梳理潛在風險的具體特徵,也許還需要研究EMF對不同生理化學反應產生的影響。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生活一如往常。你大可以認為你的腦袋是安全的,手機輻射不會引發腦瘤。
該研究發表在《國際環境學》。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