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餵養有誤區,你「踩」中了嗎?
相比營養不良的病例,目前到醫院兒童保健科諮詢和問診的多是遇到餵養困難的媽媽。例如寶寶嘔吐、不吃蔬菜等情況。專業醫生總結了寶寶餵養的6大誤區供媽媽們參考:
1.母乳餵養的寶寶,並不是喝奶量充足就不會缺乏營養。
不少母乳餵養的媽媽,看到寶寶喝奶量充足,就對寶寶的營養狀況十分放心。母乳寶寶的營養狀況需要綜合考慮母親的乳汁質量和寶寶的胃腸吸收功能,若兩者中有一者狀況不佳,那麼寶寶就會缺乏營養。因此,母乳媽媽一方面要注意自身的營養攝取,提供高質量乳汁,另一方面要定期帶寶寶到醫院檢查消化功能是否正常。
2.寶寶的消化系統發育是循序漸進的,6個月前吃泥糊狀輔食不會營養不足。
臨床中也常常遇到心急的父母,在寶寶6個月的時候就給予顆粒狀的小白菜等輔食,反而造成寶寶嘔吐等狀況。她強調,寶寶的消化系統發育是循序漸進的,6個月前寶寶以奶類和泥糊狀輔食為主,並不會造成營養不足,父母千萬不要心急。
3.沒有乳牙不代表寶寶不能咀嚼,8~10個月寶寶的輔食就應從泥糊狀過渡到顆粒狀。
有的寶寶1歲多了還不會吃肉末等顆粒食物,讓家長擔心又著急。這種情況多是家長沒有抓住寶寶的「咀嚼關鍵期」,沒有及時從泥糊狀輔食過渡到顆粒狀輔食引起的。雖說8~10個月的寶寶就應開始吃顆粒食物,但媽媽們常常疑惑,寶寶的乳牙還沒長出來怎麼給予顆粒食物呢?「咀嚼關鍵期」更確切地說是「研磨關鍵期」,雖說有的寶寶乳牙還沒長出來,但是寶寶的牙床已經足以研磨顆粒食物了,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再想讓寶寶接受就會變得困難。
4.有些加工食品是必要的,片面的飲食觀念容易導致寶寶營養不均衡。
隨著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的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媽媽認識到家庭自製的輔食才是最健康的。然而,這樣一來,寶寶吃到的輔食種類也就較為單一。例如6個月前只能是山藥泥、土豆泥、蘋果泥等在家易製作的食物,而玉米泥、豌豆泥等瓶瓶罐罐的加工食品,媽媽們往往不接受,這也就間接導致寶寶日後的偏食以及營養不均衡。有些加工食品寶寶還是需要的,關鍵在於選擇質量較好、較健康的產品。
5.奶類的營養並不是一直優於其他食物,寶寶1歲半後奶類應過渡到輔助地位。
有些媽媽一直認為奶類(母乳或配方奶)是最有營養的,即使寶寶2歲了仍以奶類為主食,每天只給予1餐或2餐少量輔食。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寶寶1歲半以後就必須將奶類過渡到輔助地位,而以米飯、蔬菜、肉類等食物為主食。
6.盲目補充鈣、鐵、鋅等營養素會加重寶寶肝臟的負擔。
許多家長認為寶寶沒病多吃些營養素也是好的,沒到醫院檢查就讓寶寶吃鈣、鐵、鋅等各種營養品。這樣做負面影響多。因為這些營養素在化學上多是二價離子,它們在體內容易形成競爭通道,打破寶寶體內原有的營養平衡。而且,寶寶的肝臟發育還未完善,這些營養素只會加重寶寶肝臟的代謝負擔,對寶寶有害而無利。


※劉愷威回應楊冪很少陪女兒的說法:其實一有時間就回來看她
※銀魚富含EPA和DHA,有助於寶寶腦部發育
TAG:好孕媽媽全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