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匯率會不會失控之:終將到來的貶值時代

匯率會不會失控之:終將到來的貶值時代

上一篇弘叔通過幾組數據,給大家分析了「811匯改」後的大貶值和這一波人民幣貶值過程中,普通老百姓的行為差異。今天文章,我們來分析一下人民幣會不會出現92年的英鎊,97年的東南亞國家那樣被金融大鱷洗劫的風險。

先給結論:匯市無戰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大鱷們想要做空人民幣,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人民幣,或者能借到人民幣,這恰恰是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

做空人民幣的最大門檻:沒錢

大鱷們在哪裡可以借到人民幣?途徑無非兩個,第一個就是到內地借,途徑是熊貓債,熊貓債是海外的企業/金融機構/主權機構等在內地發債。首先這個渠道不是大鱷們能夠用的,因為發債要經過內地監管部門註冊,僅僅這一條就斷了大鱷們的念想。其次熊貓債存量規模少的可憐,十幾年下來,合計千把億人民幣的存量,如果想找個馬甲通過這個方式籌資做空人民幣的資金,而又不驚動當局,是不可能的。

第二個途徑就是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籌資資金。離岸人民幣市場就是在海外,但可以相對方便通過銀行體系獲得人民幣的地方。

上面的圖是中國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的歷史走勢。

給大家普及一下背景知識,中國香港是內地最早打造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也是最著力打造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因為香港中資機構眾多,和內地貿易往來金額大,所以香港也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

我們開始試點人民幣跨境使用,最早是在2004年,允許香港銀行開始試辦個人存款、匯款、兌換及信用卡等人民幣業務,每天額度2萬元人民幣。這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雛形。

2009年開始(08年金融海嘯,美國出了問題,央行認為挑戰美元的機會來了),中國有意打造人民幣離岸市場,開始試點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

這兩件事,反映在香港人民幣存款上,就是2004年開始,存款逐漸增加,到2010年,上了新台階。

但是即使在最高峰的2014年底,香港人民幣存量規模也只有1萬億人民幣,除了香港,新加坡、中國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都有人民幣離岸市場,不過規模很小,香港人民幣存量大概佔到全球(除內地)一半,也就是全球除內地能融到的人民幣2014年底最高峰時估計也就2萬多億人民幣,隨著2015年匯改後人民幣貶值,海外對人民幣需求萎縮,離岸人民幣市場也萎縮,到現在,香港人民幣存款已經萎縮了一半到5800億,全球估計就剩下1萬億人民幣左右的規模。

「811匯改」後,就有大鱷想染指人民幣,2016年1月,在香港爆發了一場碾壓式的「匯率戰爭」。2016年1月12日中資銀行在香港直接把人民幣抽空,當天香港銀行間人民幣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飆至66.8%(正常時間,這個數都不到1.5%),面對絕對的力量,大鱷從此匿跡。

今天,對於手中握著3萬多億美元(20多萬億人民幣)外匯儲備的中國央行來說,拿捏離岸市場1萬多億的人民幣,依然是分分鐘的事情。

從匯率理論看人民幣趨勢

無論是民眾的情緒還是大鱷們的投機,都是短期影響因素。不過這不代表人民幣匯率就不會貶值。

要掌控大局,得把趨勢看清楚,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會怎麼走?前人其實已經給我們提供了現成的分析工具。那就是兩個主要的匯率決定理論,我們從理論的角度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

第一個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經典比喻,就是巨無霸指數,英國經濟學人每年統計全球主要國家的漢堡包指數,按照最新這個指數,中國巨無霸漢堡包是3.17美元,美國是5.28美元,也就是說,人民幣還有大概67%升值空間。也就是4人民幣兌1美元。

購買力平價理論假設所有生產要素都是可以在國際自由流動的,這假設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商品可以分為貿易品和不可貿易品。麵粉、糖是可貿易品,但是人工,房租是不可貿易品。一個漢堡包的成本裡面,除了包含麵粉、糖之外,還包括人工,房租,稅等等,而且後面部分才是主要的成本,所以購買力平價理論實用性不強。巨無霸指數娛樂多於實質。

第二個理論,利率平價理論。

這是凱恩斯提出來的,假設兩個國家利率不同,那麼投資者就會想辦法套利,也就是即期買入高利率國家貨幣,同時賣出低利率國家貨幣,賺利差。同時還會反向在遠期賣出高利率國家貨幣,買入低利率國家貨幣。所以遠期高利率國家匯率會貶值,低利率國家匯率會升值,這樣抹平套利的空間。

按照利率平價理論,人民幣利率長期比美國高,所以人民幣應該遠期貶值。但是這不符合實際,人民幣2005年以來,絕大部分時間利率都高於美國,但是人民幣一直在升值。

這個理論的缺陷在於,假設投資是沖著利率的收益去的,但是很多情況下換外匯,是因為投資收益,投資收益不等於利率。假設投資美國的收益率是10%,投資中國的收益率是5%,那麼即使美國利率只有1%,中國達到4%,資金一樣是往美國去,並且只要可預見的未來,美國的投資收益率不降低,資金都會持續流入。

怎麼衡量投資於中美兩國資產的投資收益差異?GDP反映各種生產要素的收入,所以GDP增速可以是一個替代指標。上面是最近20年中美GDP實際增速的比較。

最近20年,中國實際GDP增速平均水平大概是9%左右,美國是2.2%左右。也就是說中美過往的投資收益差距是6.5%。但從2016年開始,這種差距就在縮小,今年上半年中國GDP是6.8%,美國是4.1%(美國統計數據跟我們不一樣,這是二季度折成年化的數據),差距只有2.6%。

收益率的收窄,也就意味著人民幣吸引力的降低和美元吸引力的上升,2015年中國GDP下新台階——破七,人民幣匯率出現轉折,貶值壓力出現。這時期,中美利率差距縮小造成的人民幣貶值壓力只是表現。用中美GDP增速差,能很好解釋了人民幣的貶值壓力來源。現在GDP增速差還在收窄,人民幣貶值壓力在繼續上升。

以上是弘叔閑得蛋疼,周末不好好休息,非得掉個書包的結果。

順逆差的拐點

其實這個世界不是經濟學家說了算的,是政治家說了算的。政治家面對選民或者面對民粹,只需要靠著直覺就知道,這時候最優選擇就是重商主義(一個早已經被經濟學家否定了無數遍的經濟學理論)。特朗普現在跟整個世界開火,要降低貿易逆差,要逼迫製造業回歸,就是要讓錢回到美國的兜里。在重商主義的目標里,少不了匯率,匯率本身就是用來平衡國與國之間利益的工具。

中國要不要用這個工具?形勢比人強。

海關數據,1-7月,中國全部貨物貿易順差是10680億元人民幣,但是對美國的順差就達到10359億元人民幣,這說明中國幾乎全部的貿易順差都來自美國(去年來自美國的貿易順差佔比還只是65%)。

7月份,是一個新拐點。

把貿易分成三部分來看:第一部分,服務貿易,我們早就是逆差,這個不展開;

第二部分,對美國的貿易,中國跟美國的貿易戰已經沒有迴旋餘地,關稅大戰下,進出口肯定都會萎縮(出口規模大,影響會更大),下半年影響會逐漸顯現。雖然中國一直強調不會通過人民幣貶值來平衡貿易關係,但是美元在升值趨勢里,人民幣即使不主動,被動也是貶值。

第三部分,除了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地區的貨物貿易。中國今年擴大開放的動作很大,體現在貨物貿易上,就是7月出口增速低(12.2%),進口增速高(27.3%),順差萎縮的很快。剔除跟美國的貿易,貨物貿易的已經沒有任何順差。這是首次出現的拐點信號。

總的來說,服務貿易我們的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對美國的貨物貿易,正在鬥智斗勇的過程中,無論結果如何,順差肯定是會壓縮的;對除美國外的貨物貿易,我們正在走過順差的拐點,走向逆差。

這時候,人民幣會怎麼選擇?答案很清晰:雖然匯率不存在失控的情況,但大形勢下免不了趨勢性貶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笛智投APP 的精彩文章:

這一次會是誰:什麼樣的資產會在美聯儲加息周期中倒下?
原油會飛出什麼樣的黑天鵝:各國對油價的訴求

TAG:飛笛智投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