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ofo還能撐多久?

ofo還能撐多久?

文|甲方研究社

3個月前,摩拜被美團收編不久,一鍋「你的同齡人,真正拋棄你」的毒雞湯新鮮出爐。

另邊廂,ofo創始人兼CEO卻召集了百人動員大會,情緒激動地表示「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

80後的美女創業者胡瑋煒已「風光」離場,只留下90後的戴威堅守在自己構建的「至暗時刻」中!

沒人願意看到一個曾經的資本寵兒倒下,因為這隻會留下失業、資源浪費等一地雞毛和狗屁倒灶。可該來的終究會來,不是哪個CEO動不動的倔強能夠改變的,戴威還能任性幾回?

戴威只是個想「改變世界」的孩子呀!

按道理應該給ofo鞠一躬,嚴格意義上而言,它的確是共享單車最早的發起者。

所以,共享單車江湖普遍將行業的紀元元年定為2015年,那個戴威鼓搗成立ofo的日子。

世人,尤其是混創投圈的人更應該向ofo表示由衷的感謝,因為ofo從一開始就讓所有人「有好故事可以說,看未來一步步來了」。

說不清是真情使然,還是早就對資本大佬洞若觀火,戴威初出茅廬就上演了一場情懷大戲:2015年9月,ofo選擇戴威的母校北大作為第一個運營點,並寫下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公開信——《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

戴威極富煽動性地寫道:「100多年來,有很多北大人改變北大,也改變了世界,這次輪到你了!」而改變世界的第一步,是從號召2000名北大師生貢獻單車、為北大提供10000輛自行車開始。

這一橋段在ofo隨後的發展歷程中多次提及,其用意無非是想表明戴威創業有著「用單車,改變世界」的初衷,可惜的是,ofo這一招被有十幾年江湖經驗的瑋煒小姐姐一句「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瞬間秒殺!

名沒怎麼撈著,可戴威卻是全網第一個有投資人願意為其情懷買單的共享單車創業者。就像電影里,總有神人被主角「天真浪漫、純潔無瑕」的眼神打動,而甘願助其一臂之力一樣,意義一般都會有神人相助一樣,都是激情澎湃、天真浪漫如出一轍,朱嘯虎偶然間看到了小黃車,隨即主動獻上了幾百萬的膝蓋,哦不,是天使投資。

對,ofo的起點就是一則學霸滿懷情懷創業、大佬主動送錢的創投圈故事,老套,但怎奈吃瓜的學生就吃這一套。整個2016年,ofo一直主打校園市場,最終覆蓋了20座城市、近200所高校,註冊用戶超過80萬,總訂單達到900萬,日訂單超過20萬。

ofo「學生獻單車,自己做運營」的高校流量收割戰略,是慢了點,可勝在高校賽道沒有對手,戴威可以高枕無憂,小跑前進。

但老辣的朱嘯虎不滿足,特別是胡瑋煒的摩拜直接在上海做起大眾化運營的時候,多年的經驗讓他在瞬間謀划出了共享單車的商業化投機之路。

怎麼說服戴威呢?這個簡單,你不是要改變世界嗎?世界可遠遠不止教學宿舍樓,一棟棟寫字樓、居民小區、商業廣場才代表著真實的世界!

戴威,自然怦然心動!於是,2016年10月,ofo宣布開啟城市計劃,走出校園。從此,ofo不再是一個人,開始與摩拜演起了對手戲。

燒錢、融資、合併

共享單車就是一場資本遊戲

在大多數人眼裡,ofo和摩拜就是共享單車的代表,因為只有ofo和摩拜坐上了阿里、騰訊的大船,其餘人等只能算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要麼是為了佐證「共享單車顏色不夠用」的瘋狂,要麼是「共享單車已死」的炮灰。

有人或許會說,現在的哈羅單車、青桔單車不也過得很好嘛,可你得知道,要不是ofo自己作死,根本沒這兩位啥事!

所以共享單車的重頭戲,就是2016年下半年至2018年初,ofo和摩拜你來我往的宮斗劇。而所有的鬥爭戲碼,他們兩家的普通用戶都門清,說來說去,也就三板斧:燒錢補貼、拼融資和合併。

歸根結底,最後也只不過是一場資本遊戲!

ofo、摩拜成立-資本A率先入局占股-花錢請人、造車-投放市場、運營、搶流量-抬高ofo、摩拜市值-鼓動更多資本B入局-資本A可獲利退場,亦可繼續加碼等待下一輪盈利退場時機。

這裡的資本,既是朱嘯虎之類的專業投機者,也是滴滴這類互聯網新貴,更是阿里騰訊兩大巨頭。但無論如何按照遊戲規則,ofo、摩拜和資本可以各取所需,人人都是贏家:朱嘯虎帶現金離開,ofo、摩拜創始團隊成員實現財務自由,ATD收穫可觀的流量入口……

可偏偏戴威不幹,開始犯渾了!明明背靠阿里大本營卻私自開通微信小程序埠,觸怒馬雲爸爸的逆鱗,當了回反骨仔;戴威更是罕見地使用一票否決權打臉滴滴,隨後逼退滴滴派駐的高管,多次拒絕滴滴的收購計劃;至於朱嘯虎2017年底提出的「ofo和摩拜合併計劃」,戴威更是當做笑話,老朱無奈下果斷抽身離場……

毫無疑問,戴威把所有人得罪了一遍。至於動機,或許只能用「我想改變世界,而不是做資本傀儡」來解釋了。

戴威和ofo最後的倔強

戴威軸的真不是時候。

浪費太多資源,佔用太多公共空間,引發系列亂象……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社會唱衰共享單車的輿論就沒停過,領頭羊之一的ofo自然首當其衝。

冷酷的資本更是「反咬一口」,ofo從寵兒至棄兒不過彈指之間。自春節之後,ofo就被供應鏈欠款、用戶押金擠兌、資金鏈即將斷裂、股東阻止下一輪融資等不利消息纏住。

去年12月,媒體說ofo就剩3.5億元可用資金,到了今年1月,雖然又有了6個億,可媒體又以「每月4-5億支出」的方程式主動給ofo算命,預估ofo活不過1個月。

用戶一邊騎著ofo,一邊罵著ofo要繳押金;輿論家們坐而論道,大談為什麼不看好ofo;戴威在這種情況下與資本撕破臉,只能是自己給自己挖坑、作死。

此時,外表斯文、內心軸硬的戴威,除了對「謠言」否認三連外,只能儘可能體面地區找錢。

所以,ofo才會在今年2月拒絕了阿里增加股權的融資方案,轉而用「押車貸款」換來17.7億元救命錢——「錢,我要了!但還想讓我做傀儡?沒門!」

在如今的創投圈,戴威的尊嚴與倔強,顯得幼稚且格格不入!但他原本可以取代胡瑋煒,成為明星創業者的代名詞。

一來,他年輕。90後小戴畢業沒多久就開始創業,而80後胡瑋煒是職場老江湖了,創業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二來,他是真正參與ofo管理與運營的掌控者,而胡瑋煒更像是摩拜對外的一個圖騰,實際的管理是王曉峰。不止會談情懷,還會實操,小戴才是理想創業者的化身。

三來,如果戴威也心甘情願地向資本妥協,出局後套現的金額比老胡只高不低。而類似「90後身家20億」的新聞,最能牽動大眾嗷嗷待哺的「雞湯神經」。

可惜,戴威走了跟胡瑋煒截然相反的路,很不成熟、很意氣用事!

ofo逃不過的結局

小戴還是有點本事的。

為了尊嚴,為了繼續改變世界,ofo內部上演了文章開頭的一幕。戴威召開動員大會,為的是開源、自救。

第一步,收縮戰線,節省不必要的開支。所以,隔山差五就會傳來ofo退出某海外市場的消息,攘外必先安內嘛。

第二步,啟動數千萬兩小黃車的掘金路。車身廣告、APP廣告同時上線,縱使業務量不多,蚊子肉少,總聊勝於無。

第三步,放出「數百城市實現盈利」的消息,應對黑公關。不能任憑市場唱衰,該嘴硬的時候必須硬!

可是,該來的終究要來,非人力所能阻攔,ofo逃不過「敗退」的結局。

共享單車本就是偽共享經濟。數以千萬計的單車實物,加上數以萬計的運維人力,共享單車是名符其實的重資產行業!

沒有資本的加持後,相比ofo提供的便利服務,其高達近200元的押金足以消磨不少用戶的耐心。

同理,失去資本的庇護,ofo根本無法升級和訂購新的單車,人為不愛惜、自然損耗,只會讓其存量產品越來越破舊,用戶體驗只會越來越糟,接下來的就是用戶流失。

用戶流失,也就意味著流量的不足,「信奉流量為王」的品牌主們,又有誰會在ofo上投放廣告?戴威賴以吸金的最後一個入口被堵住,破產也就不遠了。

事實上,自6月1日就有消息稱ofo由於資金鏈緊張,總部已經開始大規模裁員,整體裁員比例達到50%;高管層同樣變動劇烈——曾任COO的張嚴琪離職,由他帶領的海外事業部業已解散……

ofo與摩拜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是慢性死亡,後者或許是逐漸消失在美團粑粑的無邊界港灣里。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方研究社 的精彩文章:

P2P的「十一年」

TAG:甲方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