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鼓勵社會調研成學生活動的常規選項

鼓勵社會調研成學生活動的常規選項

近日,2018年第五屆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閉幕式在上海師範大學附中舉行,來自全國69所學校的學生社團展示了69件「模擬政協提案」,15所學校的學生社團所提「模擬政協提案」獲得「最佳提案」稱號。該活動自2014年舉辦以來,已有16件「模擬政協提案」經全國政協委員之手轉為正式提案。

真是後生可畏。當一些大學生還在為如何掙得社會實踐學分而頭疼時,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調研並撰寫的「模擬提案」已經變身為正式提案為社會發光發熱了。話說回來,等這些中學生邁入高校,面對社會實踐任務時,想必將更有底氣。提交比賽的「模擬政協提案」當比一般的社會實踐報告更加規範,但基礎都是社會調研,如果把它看成一門課,學生需要在不斷的學習和練習中循序漸進,從易到難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倘若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學生就有更多參與社會調研的機會,於學生、於社會都將大有裨益。

通過紮實的社會調研,學生能夠接地氣、長見識,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社交、思考和寫作能力都將得到鍛煉,還可以培養社會責任感、強化主人翁意識,是難得的成長機會。而這樣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是撐起國家未來更為可靠的中堅力量。1981年,以部分北京在校大學生為主成立的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利用暑假到安徽農村調查包產到戶情況,為中央經濟政策提供材料,影響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今天的大學生,如何讓視野和能力超越掙學分,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有用之功?

作為社會實踐的高規格演練,像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這樣的大賽就非常有價值,但除此之外,不妨鼓勵中小學校組織開展更多次、更普及、門檻更低的社會調研,讓它們成為學生活動的常規選項,在基礎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此,需要學校、教育部門主動為學生提供活動的平台、方案、指導和經費,雖然不必過高要求中小學生的調研成果,倒也可以為優秀成果的轉化開拓路徑;同時建立合理的制度,避免讓活動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掙學分」——成長第一,成績第二,這也是素質教育應有之義。

我們身邊的不少例子證明,現在許多中小學生對承擔社會責任極富熱情,也有許多學校已經在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調研活動。翻翻最近幾年的新聞報道,有小學生研究推行街區制問題,調研「河道保護」和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問題,還有小學生給市長寫信關注書包「重量」……當下正如火如荼地推廣垃圾分類活動中,也常見到中小學生活躍的身影。

中小學生一頭連著未來,一頭連著當下的城市家庭,他們的潛在力量不容小覷;如何創造條件讓他們發揮力量、幫助他們提升力量,則是教育事業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

文/吳雲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網 的精彩文章:

永州寧遠一美術老師教數學,為啥能火到全國?
世界盃不應該只屬於「懂球帝」

TAG: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