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帝國最大的叛徒,匈奴文明的啟蒙者,引發無邊烽火可憐復可恨

漢帝國最大的叛徒,匈奴文明的啟蒙者,引發無邊烽火可憐復可恨

軍令如山安天下——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1)

主筆:江湖閑樂生

漢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北方草原的統治者匈奴軍臣單于出動六萬鐵騎,兵分兩路,大舉進犯漢之邊境,三萬攻入上郡(陝西省綏德縣),三萬攻入雲中(內蒙古托克托縣),二地守軍措手不及,傷亡慘重,數萬邊民被殺,無數子女財帛牛羊牲畜被一劫而空。

這不是最糟糕的,還有更糟糕的。

匈奴鐵騎大舉南下,一路燒殺,於是警訊大起,烽火從邊地一直燒到了首都長安城附近的甘泉。一時間,甘泉與長安之間的大道上告急的快馬不斷,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軍使向漢文帝劉恆報告,匈奴兵鋒已逼近代郡句注山邊緣(今山西代縣北),此地離長安不過七百里,以匈奴輕騎之神速,一日一夜便可兵臨城下。

劉恆聞信大驚,趕緊調集兵力防禦,此時此刻,他心中的憤懣與苦澀,簡直就要將他逼瘋了。

——卑鄙的匈奴人,無恥的中行說(音月),朕遲早要扒了你們的皮,以泄心頭只恨!

漢文帝恨匈奴,但他更恨中行說,這個漢帝國最大的叛徒,可把他給坑苦了。

自漢初高祖白登慘敗之後,匈奴仍不時小規模入犯漢邊,殺掠百姓,無惡不作,漢朝限於國力窘迫,只得用和親、開方關市等妥協之辦法,用美女及財物、糧帛等賄賂匈奴,以換取帝國暫時的安全。這樣做雖然憋屈,但在拳頭不夠硬的情況下,也未嘗不是一個隱忍發奮、和平崛起的良策,然而很可惜,這一切都被一個叫中行說的太監給破壞了。

圖:電視劇《漢武大帝》里的中行說

那是在16年前,也就是漢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曾經打得劉邦滿地爪牙,橫掃北亞,統一了整個大草原的匈奴史上最牛梟雄,冒頓單于病逝。敵國巨星隕落,此乃漢之大幸也,一時間,漢朝野興奮,舉國歡騰,漢文帝劉恆苦大仇深的臉上,竟也露出了一絲快意。

冒頓死後,其子稽粥繼任匈奴單于,號為「老上單于」。

劉恆乃決定繼續施行和親政策,遣使送宗女遠嫁匈奴,謀求帝國和平發展環境。

和親乃關乎帝國安全之大計,劉恆不敢怠慢,他精心挑選了個最漂亮的翁主(漢時諸侯王之女稱翁主,與皇帝之女稱公主區別。因皇帝之女須由三公主婚,故稱公主;而諸侯王之女其父可以主婚,故稱翁主),又選了個最機靈的太監做翁主的僕從,然後開開心心的送他們去媾和匈奴。

但是劉恆錯了,他錯就錯在挑的太監太機靈,以至機靈的投降叛國了。

這個太監,就是中行說。

中行說早先接到這個偉大任務的時候,牢騷滿腹,非常不樂意,因為他不想去寒冷荒涼的匈奴吃苦;但劉恆考慮到中行說原系燕人,臨近朔方,多少了解一點匈奴習俗,對遠嫁的翁主可以多點照應,故不予理會他的不滿,仍然堅持派他去。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被放逐天涯而有苦難申、且從此一生都不能再歸故土,於是中行說出離了憤怒,而在臨行前立下了一個可怕的誓言,發誓自己必將成為漢廷最大的禍患。

沒有人把他的話當回事兒。因為沒有人相信一個小人物也可以掀起大風浪。當時誰也不會想到,就這個小人物的這句誓言,竟成為了漢帝國最大的詛咒,如蛆跗骨,遺禍數世。

中行說跟隨和親車隊抵達匈奴後,立即向匈奴投降,把他知道的漢朝機密一股腦和盤托出,成為一名大漢奸。老上單于對這個機靈無比、又能說會道的漢奸非常喜愛,把他放在身邊擔任參謀,凡有中原之事,必要向他請教。

經過二十幾年的和親與文化輸出政策,匈奴人早被中原的偉大文明同化的找不著北了,他們皆以吃中原美食為樂,穿中原絲綢為榮。特別是在名士賈誼的提議下,漢文帝採取了「五餌」之術來引誘、軟化匈奴人,即用盛裝華車引誘其眼,用珍饈美味引誘其口,用音樂美人引誘其耳,用奴婢豪宅引誘其腹,用禮遇降者來引誘其心。總之就是要用糖衣炮彈把匈奴給和平演變了!

中行說一看這怎麼行,趕緊跳出來說:「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然所以強者,以我大匈奴之衣食、用度、風俗之特異也。今單于變俗,好漢物,則國人皆仰慕於漢,長此以往,漢只需以二成漢物收買,則匈奴人盡歸於漢,成其屬國矣。此皆漢人用心險惡,欲同化我族,單于不可不防。依小人之計,不如這樣,今若得漢絲綢,則以之馳草棘中,衣褲必裂敝,可示不如氈裘之完善也;得漢食物,則皆棄之,以示不如乳酪之便美也。」

老上單于恍然大悟,原來漢朝人這麼陰險,竟用漢之美物來腐化我匈奴人之心志,這可太糟糕了。於是他接受中行說的建議,在匈奴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去漢朝化運動」,從此只搶漢朝的子民與糧食,不再使用漢朝器物。

在人類沒有步入全球化發展的時代里,一個民族、特別是一個文化弱後的民族,其獨立性往往是決定其興亡的重要因素。而民族的獨立性必須要建立在順應其地區自然特徵的基礎之上。看來,中行說雖然只是個太監,但頗有見識,可稱得上精通民族文化心理的大學者了。

中行說還唆使匈奴產於在和漢朝書信來往時,多用挑釁之語,稱謂上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而稱漢文帝僅僅是「漢皇帝」,以培養匈奴人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自尊情緒。

後來,中行說還幫著單于記事、記賬,教匈奴人先進的管理方法,進行人口普查,資產清查以及畜牧業發展狀況。如此他一面反對漢化同時又在匈奴散播文明的種子,盡心儘力輔佐敵酋,並極力煽動民族仇視情緒,其種種漢奸所為,全是為了兌現自己的誓言,讓自己的故土萬劫不復,讓過去那些輕視自己的人付出代價!!

圖:電視劇《大風歌》里的中行說

劉恆欲哭無淚,漢苦心經營數十年之和親政策,竟一朝毀於中行說一人之手。為彌補自己的過失,劉恆又接連派出漢使,向匈奴宣揚中原之禮義,欲恢復和親,保住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機會。

可惜這一切都是徒勞的,不等老上單于發表意見,中行說第一個就跳出來阻撓道:「匈奴雖無禮義,然約束簡單而易行,君臣一體而可持久,不比中原繁文縟節,毫無益處。爾等中土庸人,不必多言,唧唧歪歪,面目可憎。但教把漢朝送來錢糧,留心檢點,果能盡善盡美,便算盡職,否則秋高馬肥,便要派遣鐵騎,南來踐踏,踏你個屍橫遍野片土不留!」

漢使哭喪著臉說:「中行大人何出此言,你不也是漢人么?」

中行說大怒:「誰說我是漢人了。你才是漢人,你全家都是漢人!我中行說,是一個偉大的匈奴人!」

至此,漢朝以和親及禮義羈縻匈奴之政策,全面破滅,在中行說的挑動下,匈奴幾乎每年都要派兵南下襲擾漢之邊郡。因中行說熟知漢境關隘險阻,懂得要害所在,又稍通謀略,而使匈奴每戰必有所得,其為患日益嚴重。漢軍在北方漫長的邊境線上捉襟見肘,防不勝防,以至雲中、遼東、代郡等邊地苦不堪言,每年都有萬餘人被擄為奴隸或殺害。特別是漢文帝前元14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十四萬鐵騎南下,直至臨近長安的甘泉宮一帶,漢軍大發車騎苦戰月余,也未取得有價值的的軍事成果,最後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匈奴人帶著搶掠所得揚長而去。不過,好在匈奴人對漢朝並無領土野心,他們每次南下只為劫掠牲畜和人口,這種心理大約就像牧羊人一樣,把羊養肥了再殺,漢朝這邊一旦在邊境地區積攢夠一定數量的子民財帛,也就到了他們南下「殺羊」的時候。而漢朝所奉行的和親政策,就是延緩他們南下「殺羊」的頻率,以換取寶貴的時間恢復國力。

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中行說仍然沒有停止他的叛國活動,竭盡所能不斷破壞漢匈兩國的關係,每年樂此不疲的與漢使鬥法。其實老上單于在晚年已經略顯疲態,答應了漢朝的和親,可惜他沒多久就死了,他的繼任者軍臣單于年輕氣盛狼性正勃,再加上中行說在旁推波助瀾,他竟在娶了和親公主撈了大筆嫁妝不到兩年後,就出爾反爾又大舉率軍南侵。結果,好不容易安生了幾年的漢匈邊境,狼煙再起,生靈塗炭,無數百姓在烽火與兵燹下哀嚎、慘死,馬踏成泥。

中行說以事實證明:卑賤之人也不是好惹的,皇權可以國家與民族之大義踐踏人權,但並非每個人都願意無私奉獻與忍受的,逼到極處,總有極端之人將一切忠誠與廉恥拋棄,背叛國家,背叛民族,在所不惜。

人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可恨之人也未必沒有可憐之處。中行說就是一個可憐的太監,生理不全,地位低下,本來也就希望苟存於世,螞蟻般度過一生則足矣,結果卻被拋到蠻荒之地,註定服侍和親的宗女而老死異鄉。他窮極生恨,從此被仇恨迷失了雙眼,瘋狂報復,最終殃及無數漢朝百姓——如此一生,豈非可憐復可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名將英雄夢 的精彩文章:

劉邦善待功臣遠超歷朝,為何偏偏要搞韓信?答案在一句民間俗語里
中國上古時的兵法為何能流傳下來?全靠兵仙與謀聖

TAG:千古名將英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