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失敗的物種入侵

失敗的物種入侵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人老豬黃(ID:chen_xq2016)。虎嗅網獲授權轉載。

那次在《圓桌派》做嘉賓,我曾經說最好的社交食物有三種:春天的螺螄,秋天的螃蟹和夏天的小龍蝦——因為吃這三種東西的時候,我們的雙手幾乎都被佔住了,根本沒有時間玩手機。這本來是句玩笑話,但很快被新聞啪啪打臉:已經有南方城市的餐廳,增設為客人剝小龍蝦的專項服務……好吧,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耳光響起來

前幾天和紀錄片導演趙亮聊天,不知怎麼又說到小龍蝦的話題。我說這是入侵物種,趙亮導演疑惑地看著我,「不是吧?」他說自己小時候的玩具就是小龍蝦,而且是自己捉,用一個籠子,裝上餌料丟到河裡。第二天早上拎起來就能收起滿滿一籠子小龍蝦。「為什麼說小龍蝦是入侵物種,這種東西從我直立行走開始就有,而且沒人吃它,這東西咋就不是中國的?」

有了上次「社交食物」的教訓,我這次有點謹慎。回去查了查資料,果然,在小龍蝦進入中國之前,中國確實有四種類似於我們今天吃到的「麻小」的東西,而且都是蝲蛄科,它們分別是南京黑螯蝦、史氏擬螯蝦、東北黑螯蝦和朝鮮黑螯蝦。趙亮捉到的小龍蝦,或許是後兩者中的一種吧。

我有一位叫非總的小同事,長春人,她提供的證言也輔佐了趙亮的說法。非總小時候養過小龍蝦,但和阿貓阿狗一樣,是當寵物,而不是為了吃,非總甚至經常帶著這種當地稱作蝲蛄的玩伴遛彎兒!「小龍蝦,我們走」,這畫面想想都很霸氣。土著小龍蝦不僅照亮了趙亮的童年,也陪伴了東北兒童的人生起跑線。

要一個愛的抱抱

不過中國原產的小龍蝦個頭很小,幾乎沒有食用的價值。今天被我們烹飪成「麻小」的小龍蝦,學名叫克氏原螯蝦,原產自美國東南部,確實是入侵物種。

克氏原螯蝦

今年,我們的《風味人間》攝製組為了尋根求源,遠赴大洋彼岸,在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小城布羅布里奇(Breaux Bridge)拍攝,當地的人們,用一口直筒的大湯鍋,裡面放上水,再加一大包卡疆粉(cajun),主要包括塔巴斯科辣椒、檸檬、胡椒、芹菜粉、月桂葉、姜粉、芫荽籽、芥末籽、洋蔥以及鹽。然後倒入滿滿一鍋小龍蝦,混上土豆和玉米,一邊熬煮一邊緩緩攪動,出鍋前放入一些大蒜提香。

美國人這樣吃小龍蝦

歐洲人這樣吃小龍蝦

巧合的是,攝製組的導演張一哲自己就是一個小龍蝦料理高手,幾年前,他甚至猶豫是不是要開一間小龍蝦餐廳。在布羅布里奇,監視器里,美國人從頭至尾津津有味地圍在更像水桶的大鍋前,食用這些面目不清、口味怪誕的食物,張導眼光里充滿了同情,甚至有親自下廚的衝動。

張導演出生在安徽蚌埠,在他小的時候,蚌埠還是附近最「洋氣」的城市,李毅,麻蝦、蔣雯麗,一直讓他引以為豪。而這蚌埠三寶中的「麻蝦」,指的就是克氏原鰲蝦。蚌埠最著名的商業中心叫二馬路,蚌埠話發音為「啊馬路」。

張一哲回憶,1990年左右,蚌埠小龍蝦的家庭烹飪已經十分普遍,而九十年代中期,上初中的他已經第一次坐在「啊馬路」邊,品嘗5元一斤的燒麻蝦了。那天因為新配了眼鏡,他眼前清晰地充滿了各式燒小龍蝦的大排檔,這裡已經被稱作「麻蝦一條街」。蚌埠電視台的記者朱麾,還為此跟蹤拍攝了十年,最終完成了一部叫《蝦街十年》的紀錄片。總之吧,小龍蝦確實是蚌埠人民的驕傲。

張一哲導演驕傲地拍攝家鄉食物:小龍蝦

我的出生地和蚌埠很近,大麻蝦也是我童年時代對克氏原螯蝦的稱呼,不過我對這種食物的記憶又比一哲早一些年。那時候,老家的河汊里已經有小龍蝦的存在,我和同伴們捕捉它們非常容易。用一隻蛤蟆腿踩扁,在太陽下曬半小時左右,拴上線繩,扔進水裡,每次收線都能釣起一隻蝦。

來自瑞典插畫師的「釣小龍蝦圖」

用不了很久就可以收滿半個水桶,回家之後用刷子清洗一下,直接煮或者放在籠屜上蒸,麻蝦本來暗紅色的外殼,蒸熟之後變得鮮紅,剝開緊繃的硬殼,裡面就是雪白的蝦肉,又緊又彈,蘸一下有姜粒的香醋碟,耶!有螃蟹般的鮮甜。

當然,我童年接觸的都是白味小龍蝦,至於像蚌埠麻蝦街那樣「紅燒」的蝦子,我真正吃到是在90年代後期的北京。東直門簋街有一家叫「接頭暗號」的小館子,廚師是湖北人,有兩道拿手的美味,一個是麻小,一個是燙飯,我和同事經常加班結束,子夜時分去吃。

有一次幾個人比賽,說好了吃得最少的人結賬。我一口氣吃了70隻,以為穩獲冠軍了,但不幸的是,另兩個同事一個吃了85隻,一個吃了120隻。那頓飯是我買的單,好在當時一兩重的麻小,一隻才一元五角,放今天,吃這麼多,應該是一筆巨款。

這是一筆巨款

對小龍蝦來說,烹燒工藝才是真正導致它從1.0版本進化到到2.0版本的真正原因。儘管專家反覆強調清蒸最健康安全,但烹燒依舊是目前難以撼動、最受歡迎的製作方法。

全中國的小龍蝦烹飪形式有很多,四川的麻辣小龍蝦、燒蝦尾,湖南的口味蝦、油爆蝦,湖北的油燜大蝦,江蘇的十三香小龍蝦,各有千秋,但無論哪一種,都離不開烹燒——也就是先油炸(或爆),讓蝦殼出香,蝦肉部分脫水、定型、出甜味兒……究竟是哪裡的人把小龍蝦從清蒸時代帶進了烹燒時代?許多美食家和地方政府都進行過各種「考據」,但由於立場和利益出發點不同,答案千差萬別,可信度不是很高。

不能比誰更早,只好比誰的產量大,但小龍蝦的產量之最在哪裡,居然也有很多答案。小龍蝦產地基本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畢竟這裡有與路易斯安那州相似的生境,而且湖北,安徽,江蘇,湖南,江西五個主產省的小龍蝦產量能夠佔到全國產量的95%。其中湖北的養殖號稱規模最大,2016年,湖北的小龍蝦產量達到了接近50萬噸,佔到了全國的六成。不過如你所知,吾國的農產品統計,除糧食徵購品種之外,大都含有一定的水分,所以數據也不一定說明問題。

唯一聽起來可信的中國小龍蝦歷史考據,倒是來自科普作家瘦駝,他在一篇文章中藉助日本的資料,得出結論,小龍蝦是在1927年由日本養殖戶自夏威夷引種20隻在境內繁育,用作牛蛙的飼料之後又在1930年左右,被引種至中國南京附近繁殖。此時中國的水域,四種土著小龍蝦已經平安的生活了很久,而克氏原鰲蝦以極強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在全國蔓延,而且迅速取代了原先的物種。

現在翻開1930年的大事年表,可以看到中國許多影響歷史的事件,蔣介石正忙於和馮、閻的中原大戰,毛澤東則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魯迅在50歲生日留下了那張著名的標準照,梁漱溟發起創建了中國鄉村建設學會,竺可楨開始了中國人自主的天氣預報,夏赤鳳導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雨過天晴》……那時首都南京城市規劃建設初具規模,南京的居民也決計沒有想到,附近新來的小生物,會在半個多世紀後給中國人的餐桌帶來這麼大的改變。

比比皆是的小龍蝦店

近百年中國歷史上的物種入侵,無論植物還是動物,都曾經給中國人帶來了麻煩,比如豚草、水葫蘆、福壽螺、非洲蝸牛……都是反面角色。只有小龍蝦是例外,繁殖力再強,也沒中國人的胃口大——小龍蝦價格節節攀升便是最好的印證。作為入侵物種,將近九十年之內,它曾經佔領了中國的大片農田,而如今基本都在養殖戶的控制範圍內。這就像進入國境的正規部隊,大部分整建制被關進了監獄,餘下的也無法逃脫最終被端上吃貨們餐桌的命運。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多麼失敗的一次物種入侵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丁磊:《怪物獵人:世界》被舉報與網易無關,形象嚴重受損;蔚來今日遞交招股書
《愛情公寓》偷票房或將被調查;蘋果要求取消「降速門」訴訟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