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東華:潘天壽畫風來自《介子園》,而非陳傳席先生猜測的李瑞清

張東華:潘天壽畫風來自《介子園》,而非陳傳席先生猜測的李瑞清

明清以後的繪畫史有點兒怪,當今畫界認可的最傑出的畫家都是靠自悟或自學成才的畫家。大家肯定認為明代最傑出的畫家非徐渭莫屬,考察一下徐渭的師承,一個都老師找不到,他的繪畫完全是自悟或自學所得。據研究,他正式學畫是45歲入獄後的事。清代有名畫家鄭板橋放言無師承,其師是「日光月影」下的「竹影」。晚清任伯年在被任熊收為徒前已與二任(任熊、任熏)的畫不可辯。吳昌碩在開玩笑時,只隨手畫了一幅給任伯年看,而沒有明確說隨任伯年學畫。眾所周知,齊白石細木工出身,同樣沒有老師,到北京後只是聽了陳師曾的勸改變畫風而已,沒有說跟陳學畫。潘天壽也一樣,自小喜畫,他的老師就是《介子園畫傳》。據說潘天壽在浙江一師時跟弘一學畫,其實弘一是畫西畫的,潘天壽沒有西畫作品。我想他跟弘一學過只是後人的猜想。師範的學畫只是走馬觀花式的了解,沒有嚴格意義的、如現在美院的訓練。陳傳席前幾年好像撰文說潘天壽的畫風是學李瑞清的畫而來,例舉了一幅李瑞清的山水作為依據,實屬無幾之談,因為那時都有趨簡之風。這是陳氏無學畫經驗的猜測。從潘天壽保存的畫作看,他的畫風來源於《介子園畫傳》,並非如陳所說的來自於李瑞清。

註:上圖是李瑞清的畫,下圖是潘天壽的畫,這是陳傳席先生用來證明潘天壽學李瑞清的證據。我認為那個時期都有趨簡之勢,而自小從介子園獲得感知可能與那個時代的人有相似之處。

潘天壽的畫

介子園畫傳作品

註:比較上述二幅作品可以看出,潘先生對《介子園》用功深,可以就介子園的圖自己創造。我把這種方法定義為「變體臨摹」

從潘天壽藝術風格的形成過程看,他其實經過了臨摹《介子園畫傳》,變體臨摹《介子園畫傳》,到變體創作探索風格的形成。

我認為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書法一樣,入門的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臨摹。由於木刻版畫技術的發展,到了清末可以應用於圖像的刻印,《介子園畫傳》就是木刻圖像的最好例證。《介子園畫傳》的刻印使繪畫方式得到普及,潘天壽、齊白石等是受益者。富家子弟可以從原作入門,有師承;清寒子弟只能從《介子園畫傳》入門。從畫史看,元代以後由於把學畫入門鎖定在梅蘭竹菊上,從原作入門的優勢已明顯不足。元代以後臨摹梅蘭竹菊是學畫的第一步。因潘先生從小喜歡畫畫,故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一師隨弘一,到上海跟昌碩只是開了眼見,他一離開上海又畫自己從小學的《介子園畫傳》的風格。從他早年的一幅《大象》作品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把這幅大象與其看作是創作,還不是把它看作是變體臨摹更恰當。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指畫這個獨特的入口。我認為,指畫只能算小眾,多少帶有一點民間表演的味道。當然,潘先生是在認真研究的。從潘的指畫來看,潘先生畫風與木刻版畫有相似之處,很有可能受版畫的啟發而自成一家。因為版畫要儘可能地減少層次,模擬套色的形式來創作。

潘天壽的畫

介子園畫傳作品

當然,民國畫家,多有趨簡之勢,從繁複的四王走出來,以學八大山水的簡約畫風做起,齊白石等早年都是從八大中得到養分,最後自成一體。齊白石後在陳師曾的勸導下放棄八大的簡,而以天真為指歸,自成一家。潘先生風格的轉變,畫史中盛傳從吳昌碩的勸告詩得到啟發。從當時的學風看,民國時期,禪學的興盛,特別是他的老師弘一,是研究禪學的著名者,受其影響很深,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年青時的人物畫很像梁楷的潑墨仙人圖。

潘天壽的畫

上為介子園,下為潘天壽,感覺兩者竹的畫法相似。只是介子園體味不到筆法。如果從介子園出發,他能熟悉歷代畫家的畫法,而不僅僅是石濤或吳昌碩的。

而指畫是潘先生最後形成風格的關鍵因素,是潘氏新風的極佳載體。因為指畫要求以較疏的線造型,加上受清代後對物的表達多如鄭板橋式的濃淡二層墨來表達物體的空間感,指畫正好可以用墨淡二層墨色來表達。因此,他的畫在早年介子園的影響下多用墨線來皴染,這為指畫的創作找到恰當的繪畫語言。如其中的一幅密筆的山水畫,只要減省筆畫就是後來指畫的風格。趨簡和木刻版畫形式的芥子園,由於木刻版畫在渲染上的局限,卻在用線上得到強調,而木刻的線從形質上雖然與書法的線千差萬別,但為書法用筆在畫中的體現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借鑒法門。潘先生吸收吳的篆書入畫的法則,一方面使用線(筆法)得到加強,同時在構圖上,借鑒吳師的構圖取篆字的縱橫之勢而形成潘先生獨特的構圖形式。

潘天壽畫與下面的任伯年的畫相似,但不知潘是否見過任的畫,但從學習者角度看,可以假定潘見過任話,這是一種變體臨摹的思路。

從潘先生存世的作品看,他反覆地用同一種方式畫同一作品,這就是前幾年討論的變體創作。我想潘先生作變體創作的目的是尋找風格,當然,這是一種創作。

所以,從潘天壽先生的藝術道路看,他的路其實就是當今極大部分畫家的路。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傳統型的文人,其行為模式中有格物的思想,也就是遵循孔子的「多識草木鳥獸」,對身邊的一草一木都在無意識中做到目識心記。這是現代畫家所沒有的,現代畫家在學畫時當然要不時地畫一些寫生。

以下例舉的是潘天壽的變體創作的作品

(變體創作的目的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探索風格,二是精益求精。圖片來自《潘天壽變體創作》討論的畫冊)

姐妹活動(公益博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鳥研修 的精彩文章:

黃祥均:個個花開淡墨痕

TAG:花鳥研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