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原真實的歷史

還原真實的歷史

一起做個熱愛生活並努力的人??

孔子拜師

作者:屏西小學 張小椿

摘要:《孔子拜師》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內容講的是孔子虛心向老子拜師求教的故事,意在表現「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三上語文教參第83頁)課文是典型的改編課文,錯漏甚多。本文通過翻查《史記》原文,以圖對孔子向老子拜師一事的真實歷史作一詳細梳理,並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孔子 老子 拜師 問禮 好學

———————————————

孔子適周向老子求教,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及「老子韓非列傳第三」於此有明文記載。對照原文,再回看課文,我們想藉此作一簡單的梳理。

課文的重點是在描繪孔子求教路上的艱辛:孔子的老家在山東曲阜,而老子身處周都洛陽,兩者相隔千里,加上當時正值春秋戰國之際,到處兵荒馬亂,憑藉當時的交通工具要走完這段路,想必確屬不易。文中的「相距上千里」「 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風塵僕僕」於此作了詳盡的描述。孔子身為「遠近聞名」的老師還謙恭有禮,見到老子 「連忙說」「上前行禮」「再次行禮」,這些無不透露出孔子的好學上進。好學確實是孔子最大的一個特點,《論語》里關於他好學及鼓勵弟子要好學的內容比比皆是,如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甚至用「學人」一詞來評定孔子。所以從這點上講,課文編者的想法很好,值得肯定。但孔子要向老子學什麼?請教什麼?課文卻沒提及。讀完課文給讀者的最大感受是「孔子真好學啊!」「孔子和老子可真是一團和氣!一個願學,一個樂教!」

———————

———————

可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子嗎?

為了方便論述,我把相關的原文,全數延引如下: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原文隻字未提孔子拜師路上的艱辛,更沒有提及孔子里如何有謙恭有禮地向老子請教過程。只在開頭處略微提了拜師的緣起,孔子師徒幾個去的交通工具是靠他的弟子南宮敬叔向魯國國君要來的。但這裡道明了孔子此行的目的是「將問禮於老子」,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稍微了解孔子的人都會知道,「克己復禮」,恢復周禮是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主張,也是孔子的重要人生志向。此外,原文絕大部份的筆墨都用在了記述老子對孔子的近乎批評的教誨:「你所說的禮,提倡它的人的骨頭都腐朽了,只空餘文字的記載而已!」很顯然老子是極不贊成孔子的主張志向,不合適宜,過於迂腐。除了對孔子進行了學術的批評,老子似乎對孔子的為人也進行了尖刻的提醒指正,火藥味十足:「聰明洞察的人往往受到死亡的威脅,那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是非;博學善辯的人往往遭遇危險困頓,那是因為他喜歡揭別人的短。」這話表面上說的是大道理,其實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老子說的是誰。

雖然孔子向老子請教的過程原文沒有記載,但絕不是我們課文中所描繪的那樣一團和氣,一個謙恭有禮,一個關心後輩。

考慮到孔子當時才二十齣頭(順帶說一句,課文明確說孔子是三十歲時去拜師的,但《史記》於此並無記載,只是在孔子拜師後的兩段有明確提出,孔子三十歲時,齊景公與晏子來到魯國,齊景公還向孔子請教了一番,給齊景公留了非常好的印象。於此,我們可以看出,三十歲那年孔子已返回魯國。《史記》原文是按照孔子年齡,由小到大來撰寫的,按常理孔子應該是在二十多歲時去向老子拜師的,所以,我們的課文直接明確是三十歲,有失妥當)加上他長得又很有特點:他「生而首上圩頂」,就是頭頂的中央向下凹,像一個小山丘,孔子的姓名叫孔丘就是因此得來的。他還長得特高,有「九尺六寸」,換成現代約有兩米二左右,被人譽為「長人」,我們常說的古代聖人先哲,往往都會有不同於常人的「異相」。加上孔子從小就很好學,雖家境貧寒,卻也受到旁邊一些人,甚至一些魯國貴族的賞識推崇。孔子最早的弟子中有個人叫孟懿子,孟懿子的父親是魯國的大夫,他認為孔子是聖人的後代,日後一定會因為才德顯名於世,臨死前囑咐兒子孟釐子一定要追隨孔子學禮。所有的這些,使得孔子在魯國已小有名氣(文中用「遠近聞名」似乎也有些言過其實),估計有些年輕氣盛,與老子言談舉止舉止中可能不免有些驕傲之色,於此,老子直接地尖銳指出要「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這話說得很重,毫不留情面。

———————————————

我們不妨把眼光再放大一些,孔子拜師所處的年代是中國先前諸子百家最為興盛的時期,思想活躍,各種學說流派於政治、於理想、於生死、於天地之道都有自己的主張,誰也難以說服誰。老子是道家的早期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對於禮的看法,兩派的主張幾乎完全不同,甚至後來的道家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莊子,還專門寫了很多文章來攻擊孔門儒家弟子,如《莊子·天運》里的「孔子西遊於衛」篇,矛頭就直接對準了孔子,對其恢復周禮的主張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作者批評了孔子循規守舊,不懂得事物的運動變化而沒有窮盡的道理,並明確指出了『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的精闢診斷。」 老子和孔子之間就算有才學、人情上的惺惺相惜,但是在學術主張上也絕不可能是一團和氣,不然就不會有儒道之別了。從這點上講,我們課文的立足點似乎就值得商榷了。

把改編的課文與《史記》的原文兩相一對照,兩者可謂相去甚遠,甚至有些格格不入,有瞎編亂造之嫌。課文的編者估計是想通過改編故事來塑造孔子好學上進的形象,所以對真實的歷史加了些佐料,使故事變得更加豐滿可讀,情感上可以理解。但是改編的時候,編者卻全然不顧歷史的真實,隨性所至,任意創編,這就有失水準了。其實,要編孔子好學的課文也不難,就在《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就有一個絕好的故事:孔子向師襄子學鼓琴。故事一波三折,很有看頭,就地取材,又不用擔心陷於瞎編亂造的境地,豈不美哉!

但話又說回來了,教材就這樣編的,我們一線老師該怎麼辦呢?總不能跳過這篇課文不教吧!從尊重歷史的真實著眼,從現在的教材出發。課文要教!但要有選擇性地教!要給本課的教學重點稍稍減減肥,變為通過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的品質。至於老子誨人不倦部分,因明顯有違歷史真實,所以這部分的內容建議講得簡略一些,甚至可一筆帶過。

教學的主體大概可以分以下幾個版塊進行:

第一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人物形象。可請孩子用一兩個關鍵詞來談一談孔子、老子給自己留下什麼印象?相信,只要孩子有認真通讀課文,對孔子的好學、謙虛、有禮,老子的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等品行一定會有初步的認知。

第二步,重點學習課文第二段,仔細品味孔子的好學、謙虛的高貴品質,看看課文是怎麼把這些寫清楚的。這裡大概可以分三個環節:拜師路上、求教過程、補充孔子別的求學故事。「拜師路上」可教會孩子通過抓關鍵詞,如「相距千里」「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於」等重點詞語,讀出文字背後的意思,仔細體會孔子拜師路上的艱辛,由此看出他的好學精神。「求教過程」中,課文主要為孔子和老子的語言描寫。這個環節,可教會孩子通過抓孔子說話的提示語,如「於是上前行禮,問道」「孔子連忙說」「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以及說話的內容來仔細分析,很容易就能看出一個尊師重長、謙恭有禮的孔子。第二個環節功夫做足後,就可相機補充孔子別的拜師故事,如向小項橐拜師的故事就相當精彩。老子和項橐,一個是白髮飄飄的老者,一個是稚氣未脫的小兒,一老一小,相映成趣,但孔子都誠心拜師求教,他的謙虛好學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步,簡單學習體會老子誨人不倦,關心後輩的故事。

第四步,推薦相關書籍,讓孩子了解更多的孔子和老子相關故事。如韓興娥、徐美華兩位老師編著的《讀論語 學成語》(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楊春俏老師編著的《論語故事》(中華書局2012年版)等書籍都還不錯。之所以要增加這個環節的內容,是因為編者「編選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發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三上語文教參第83頁)孔子、老子作為我國儒家、道家的最重要代表人,其思想之深邃、影響之巨大,怎麼說都不為過。其實,他們的謙虛好、誨人不倦等品質不需要我們老師勞心勞神地貼過多標籤,作為一個中國人,只要稍假年歲,這些肯定都會明白。課文只是一個引子,要是通過我們的教學,能引導孩子們能讀到更多的相關故事,激發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

本文原發表於《福建教育》2017年第7,8期合刊,特此聲明。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相融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相融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