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中原王朝換來和平的不是和親的公主,而是公主帶去的財物

為中原王朝換來和平的不是和親的公主,而是公主帶去的財物

原標題:為中原王朝換來和平的不是和親的公主,而是公主帶去的財物



和親為什麼都是中原王朝把公主嫁給游牧民族的單于、可汗,而不是把有民族的公主嫁給中原王朝的皇帝皇子呢?

這就得先說說游牧民族想要什麼了。


游牧民族南侵,一般的主要目的是劫掠財物,也就是從中原地區獲取他們所必須的一些物資,比如糧食、絹帛等。因為這些光靠游牧民族的馬牛羊駝和中原地區和平貿易,游牧民族是占不到便宜的,日子會越過越窮。等到過不下去的時候,就只好再聚集起來,一起南下搶掠。


從戰國時期開始,匈奴就不斷南侵,在秦國、燕國、趙國等國的邊境地帶進行搶掠,主要就是為了獲取這些日常生活所必須的物資。但在各國不斷的反擊和修築長城之後,匈奴的小規模軍事行動能夠獲得的物資就越來越少了。


尤其是長城。長城其實並不高,在游牧民族大規模南侵的時候,其實很難有效的阻止他們的行動。實在不行的時候,游牧民族還可以拆毀長城,打開缺口,直接從缺口通過,進入中原農耕地區。

但長城的最主要目的不是阻止游牧民族的大規模軍事入侵,而是防禦和限制游牧民族日常化的小規模、分散的進入農耕地區的搶掠行動。在有了長城之後,匈奴還要南下搶掠,就必須進行規模比較大的軍事行動,比如萬人以上規模的行動,才有可能。



對中原王朝來說,如果和游牧民族進行堂堂正正的正面決戰,其實未必一定會落下風。但是,要在幾千公里的長城沿線,也就是傳統的農耕與游牧分界線上處處駐軍,防禦日常化的小規模劫掠,這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成本太高了。所以,中原王朝期待的是匈奴能夠大規模入侵,進行正面決戰。


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城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像河道一樣,把一股股分散的、細小的溪流匯聚成一條或幾條大河,再進行正面決戰。


當中原王朝的實力比較強大的時候,就會主動出擊,或者正面迎戰,與游牧民族進行決戰,只要能夠取得一次大規模的勝利,就會對人口相對較少的游牧民族造成比較重大的損失,換來幾年的邊境安定。

而當中原王朝實力不足,無法通過正面決戰擊敗游牧民族的大規模軍事入侵的時候,就只能採取其它辦法來為自己爭取時間。這其中,和親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辦法,尤其是在漢唐時期,都採用過。簡單說,就是打得過就往死里打,打不過了就和親。


對游牧民族政權來說,為什麼願意接受和親呢?他們難道不知道這是中原王朝的緩兵之計嗎?當然也知道,但他們仍然願意接受和親,就是因為,和親意味著中原王朝會以賞賜和親的公主為名,按照一定的時間周期,穩定的給予游牧民族政權的最高統治者一筆財物。



公主結婚的時候,皇帝當然要賜予大量的財物作為嫁妝。這筆收入對中原地區的豪門大族來說可能並不算很多,但對游牧民族來說,是相當可觀的。更何況,在公主遠嫁異國他鄉的時候,這是為國家換和平的自我犧牲,皇帝會格外賞賜更多的財物。


和親之後,中原王朝還要經常派遣使者去探望,而每次探望的時候,都是要攜帶數額不小的財物的。比如漢朝對和親的公主是比較優待的,會經常派人探望,至少每年一次。而這些名義上賞賜給公主的財物,當然都是要歸屬於游牧民族的最高統治者的。

也就是說,和親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一個相對比較委婉的方式,由中原王朝穩定的給予游牧民族最高統治者一筆財物收入,既能滿足游牧民族的財物要求,又能保全中原王朝的面子。和親只是表面,本質是財物。游牧民族首領真正看重的也不是公主,而是這筆收入。


這也是冒頓單于在白登之圍明明已經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的時候,卻同意放漢高祖劉邦一條生路的原因。因為戰爭中繳獲的財物是誰繳獲就歸誰,而和親帶來的財物卻只屬於單于個人,再由單于自己分配,而這也就意味著單于相對其他人的權力的擴大。

《史記·匈奴列傳》:

是時匈奴以漢將眾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於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這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游牧民族首領死後,公主還要繼續改嫁繼位的首領。新的首領看重的當然同樣不是公主本身,而是公主能夠帶給他的穩定的財物收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武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諸葛誕叛亂是盡忠曹魏?其實他不反對司馬氏專權
淝水之戰後東晉為什麼不乘勝滅前秦?對東晉威脅更大的在上游

TAG:蕭武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