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葯才是「救命葯」的源頭 | 視頻
?
7月29日下午,在《知識分子》主辦的「知識論壇」上,亞盛醫藥共同創始人、董事長楊大俊指出,創新葯需要良好的生態系統。
編者按:
中國的「救命葯」為什麼貴?亞盛醫藥共同創始人、董事長楊大俊認博士認為,一是創新葯才是「救命葯」的源頭,創新葯就是解決尚未滿足的、無葯可醫的臨床需求,須大力發展;二是仿製葯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必須在專利葯過期後才能進行仿製,有較高的時間成本。新葯研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資本的共同支持。註冊申報流程長,整體的研發投入少,醫保的投入不足,是創新葯研發麵臨的三個主要難點。
講者 | 楊大俊
整理 | 楊 梟
●
●
●
今天的主題圍繞一個很熱的電影《我不是葯神》,首先來講講這個電影。我看了這部電影,也組織了我們公司所有員工看了這場電影。我認為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比中文名字起的好,Dyingto Survive,講了癌症邊緣生存的人們掙扎的生活。
電影講了兩個最基本的事實:一是從病人的角度,講了中國癌症病人現實的悲慘現狀;二是從製藥企業角度,製藥企業在這裡面變成了反面角色,從電影角度來看他講了一部分的現實情況,但它是扭曲的。事實上如果沒有葯企研發出來的新葯,病人將無法得到救治。
今天我從新葯研發人員的角度來講講做葯的難處和它的意義。
新葯研發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產品。一個新葯研發成功平均要超過10年,投資超過10億美元。早期階段,在大學研究所里的研究平均需要20~25年,主要研究葯的機理。如果說近十年有新葯,那是因為過去30年、40年做了大量的研發工作。然後進入開發階段,合成化合物篩選優化,才能做到臨床一期。臨床一期是測試它的安全性以及PK
(藥物代謝動力學)
、PD(藥物效應動力學)
。安全是第一,葯不安全沒法往下走。然後才是二期、三期。這個過程平均5~10年,最後才到產品,葯監監管部門批准上市。總之,這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過程。與仿製葯不同,做新葯最關鍵的是專利。從產業鏈最早的原料,到生產、臨床前、臨床開發,到金字塔的塔尖都是專利葯。只有專利葯才能有全球的保護,才有生產、銷售的權利。
在過去幾十年來說,中國大部分製藥企業做的是仿製葯。中國在全球做專利葯或創新葯是很少的。這就是為什麼國外公司的葯可以達到百億的銷售額,因為它的市場佔全球大多數。
中國癌症現在面臨兩個基本問題。
1.
中國癌症發病率特別高。中國的十大癌症里,像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中國發病率約佔全球的半數左右。特別是肝癌,發病率接近全球的60%。
2.
中國癌症患者死亡率特別高:患者五年生存率很低,只有美國的一半。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藥物的可及性問題。國外已經研發出來的葯,平均需要5~7年後才能進入中國。即使批准上市,包括格列衛,中國大部分的患者仍用不起這些葯。
在這裡分享一個老話題——醫生與患者的關係。當醫生在患者需求時,他可能是上帝,可能是天使;但一旦把病治好了要收費時,醫生變成了一個人,甚至是魔鬼。
這也是醫藥企業所面臨的困境。醫藥企業花費十年時間來研製新葯,它不應該再承擔支付體系所帶來的問題。醫藥企業與患者關係應該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需要社會共同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和公眾應該予以支持。
一個創新葯的生態系統,需要政策、能力、投資三個方面。能力建設由企業決定,以病人的需求、市場的需求為主導。創新不是為了「創新」這個名字,而是要解決市場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政策環節的支持,包括知識產權、註冊法規、監管、市場准入,以及政府的投入、資本的投入。
從企業來講,要做出安全有效的好葯是非常不容易的。臨床最後的標準很簡單,第一安全,第二有效。這裡風險是非常大的,有幾個瓶頸。
瓶頸1:在2015年前,最困難的是註冊申報的過程。
過去我們做完藥理研發去審批,平均要等兩年;再做完臨床,又要等兩年。這就浪費了寶貴的研發時間,和我們病人的寶貴時間。2015年之後,政府開始改變了審批流程和相關政策,自主葯研發審批進入了加速期。尤其是臨床急需藥品有條件批准上市、拓展性臨床試驗等政策非常有實際意義。
瓶頸2:我們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較低。
美國企業在2016年的新葯研發投入達到了1500億美元,未來會達到2000億美元以上。每一家排名前十名、二十名製藥企業公司每年平均投入70億美元,這是中國沒法比的。同時美國政府投入和各種社會基金解決另外一半問題,每年對生物醫藥的投資達到2000-3000億美元。
全球暢銷創新葯100強美國佔44家,而中國在100強中還沒有席位。這和我們的投入是有關係的,因為投入少,專利保護也少,專利葯也就少了。
瓶頸3:中國醫保投入較少。
過去抗腫瘤靶向葯只有2個納入醫保,去年有17個被納入。即使這樣整個中國一年市場上用抗腫瘤葯是138個,整體費用是1300億人民幣,就可以知道咱們在整個腫瘤醫保投入是多麼少。
進入醫保之後「以價換量」大家可以看到很大的改變。以乳腺癌葯赫賽丁為例,進入了醫保後降低了70%的價格。現在這個葯的情況就是供不應求。
最後講一點。中國1300億人民幣能做什麼?建港珠澳大橋超過1300億,建高鐵、造磁懸浮超過4000億,南水北調工程超過5000億。這說明了什麼?整體來講,投入太少,產品進入市場後投入更少。這是造成整個做創新葯的困境,以及病人困境的重要原因。
嘉賓簡介
:
楊大俊,亞盛醫藥共同創始人、董事長,中組部「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腫瘤遺傳學博士。往期精彩回顧
:
終於等到這一天!首個PD-1抑製劑在中國大陸獲批!
腫瘤免疫治療:一切才剛剛開始
製版編輯
|
黃玉瑩
▼▼▼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觀眾招募:與「葯神」共話:何時百姓能吃得起救命葯?
※黑洞信息悖論:兩大物理基石在視界上的交鋒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