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普貼:用精算知識解釋,該不該貼標籤的問題

科普貼:用精算知識解釋,該不該貼標籤的問題

幾個月前一位認識的人興緻勃勃地要創業,姑且叫他小Y吧。交流的時候我曾給他提過營銷方面的專業性意見。

我說:「要給顧客群分層。幾乎所有公司都是20%的顧客貢獻了80%的收益。我們應該鑒別出這些潛在的高品質客戶。」 小Y反駁:「我們不應該隨便給顧客貼標籤。每個顧客都要被公平對待,這是歧視顧客。在政治上是不對的。我的產品每個人都用得到......」

小Y繼續在那兒慷慨陳詞,闡述他的政治正確觀點。我呢,你說什麼都對唄。

這個貼標籤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小Y一定要上升到政治正確的高度。這不難理解啊,舉個例子。

賣一條很仙的碎花長裙,店員是重點推銷給女性顧客還是男性顧客呢?這個答案好像蠻明顯的。從大概率上講,女性顧客是買這件長裙的主力軍。要是批評這個店員就知道賣長裙給女性,說她給人們按照性別貼標籤、歧視男性,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哈哈。

言歸正傳。這裡我用精算基礎知識解釋一下,該不該貼標籤和什麼時候貼標籤的問題。

首先個體的差異性很大。對於那條超仙的碎花長裙,是會有男子想買下自己穿的。因為他覺得很好看、很想穿啊【認真臉】。總不能因為性別,就剝奪了別人對於美裙的嚮往。中華的漢服,男子可是穿了幾千年的裙子呢。

同為男子,有人非常不喜歡穿裙子,有人則很喜歡很想穿。這體現了同類個體的大幅差異性。用精算的術語,就是方差很大,不可預測且什麼都可能發生。

這樣的例子生活中到處都是。因此在個體層面上,貼標籤是不合適的。在一對一的人際交流中,貼標籤容易看不到真實的對方。比如我要是先入為主地覺得,美國警察都是暴力的,隨便對著無辜的非裔開槍。那就看不到身邊勤勤懇懇,富有同理心且合理執法的美國警察了。

貼標籤不適用於個體,但是它是一個群體性的指標,也是統計學存在的根本。精算學作為統計學科的一大類,很早以前研究者們就發現隨著個體數量的增加,方差越來越小。換言之,同類個體數量越多,越能用統計分析出整體性的傾向。

還是用碎花長裙作為例子,如果隨機問一千位男子對於一條碎花長裙的著衣喜好,有「喜歡穿」、「不喜歡穿」、「沒有偏好」三個選項。研究者們會發現個體數量到達一定數值以上時,獲得的各種喜好程度答案會趨於穩定。比如(這裡我隨機說幾個數字,讓大家容易理解),總是大概2%的男性選擇「喜歡穿」,5%的男性選擇「沒有偏好」,剩下的93%選擇「不喜歡穿」。

那麼可以得出結論,男性對於這條碎花長裙的整體傾向是不喜歡穿。上述就是精算統計學上給群體貼標籤的過程。

回到開頭,為什麼我聽了小Y的政治正確言論後,覺得有問題呢?小Y的邏輯有些混亂。

我的建議是按照精算和統計學的科學原理,研究客戶群,尋找高品質群體。這是從群體性的角度出發的。而小Y反駁不能給顧客貼標籤,這是從個體性的角度出發的。談論的事情在邏輯上,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兩方就有了交流障礙。

*--------------------------

感謝關注小文童鞋的個人公眾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童鞋在Verizon 的精彩文章:

其實什麼都不可能傷害到你。不是嘛?

TAG:小文童鞋在Veriz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