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降將無數,為何有些名垂青史,有些卻招人唾棄?
原標題:三國降將無數,為何有些名垂青史,有些卻招人唾棄?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東漢末年誕生了無數的謀臣武將,他們用自己的能力和才華譜寫著歷史的篇章,最終開創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各勢力為了獲得傑出的人才,都會招攬降將,據不完全統計,三國時期投降過的謀士武將佔四成以上,招降納叛是吸收人才的重要方式。然而三國降將無數,為何有些名垂青史,有些卻招人唾棄?
劉備和關羽名垂青史,一個當上皇帝,一個封為武聖,然而他們其實也算降將。劉備早期屈居人下,投奔曹操、袁紹等勢力;而關羽投降曹操,說的是降漢不降曹,就是找了個投降的借口,其實還是投降!他們的投降卻成為隱忍和忠義的代表,主要和降將自身的志向有關,這類降將胸有大志,能屈能伸,不忘初心,發憤圖強,留得青山在,轉土在重來。
張遼和黃忠等人為忠義而降由於主公的知人善任,和降將的個人能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走向人生巔峰。他們能夠名垂青史,主要和個人能力、性格有關,這類降將早期未遇明主,遇到雄主後,憑藉個人出色的能力建功立業,憑藉忠義的性格,為人們所表彰。
黃蓋等屬於詐降,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在敵營中能夠順利的完成任務,改變軍事、政治局勢,也為人們所稱道。
馬超和姜維被諸葛亮用計離間,在原集團無法立足,進退兩難,不得已另謀出路,於是投降新集團。而黃權和夏侯霸都因為局勢變故,無法回歸舊集團,便引軍投降。這類投降也是被後人認可的,人性得到後人的諒解。
而于禁的投降,就屬於招人唾棄了。于禁有能力有功勞,卻和龐德爭功,最終兵敗被擒,為保性命,投降關羽。後來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戰敗,于禁為孫權所得,送還許都,雖然苟活,但名聲盡毀,成為三國時期悲慘的降將代表。
呂布見利忘義,有勇無謀,最終被曹操擊敗,又因為個人性格反覆,曹操不願納降,下令處死。孟達也是一樣的反覆小人,投降蜀漢又投降曹魏,後又投降蜀漢,最終被司馬懿襲殺。這類降將見小利而忘義,為人反覆無常,身敗名裂,為後人唾棄。
諸如張松法正等,也屬於小人,你有才華,更換主公即可,不能居其要職,賣主求榮!這類小人,為人不齒,招人唾棄。


※漠北決戰卻迷路自殺,「飛將軍」李廣之死,該不該由衛青負責?
※隱藏實力?劉備的武力被嚴重低估,只因為手下的關張趙太強
TAG:史殼郎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