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是明朝最後的大忠臣,是號稱「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

誰是明朝最後的大忠臣,是號稱「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

說起大明王朝,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開國初始設立的東西廠制度,其中的廠公往往是由宦官擔任,而且由皇帝直接管轄。而隨著不斷的演變,宦官的權力就愈發的壯大,甚至做到了手中權力僅次於天子的可怕地步。明代熹宗時期,朝堂局勢已經處在非常混亂的地步,黨派林立互相鬥爭,其中有一個黨派頭子魏忠賢尤為有名,當時有著「九千九百歲」的稱號,皇上尚且是萬歲,可見他當時手中權力之大。直到後來的崇禎皇帝繼位,才將這個大權臣殺死。

但是也有人說,當崇禎殺了魏忠賢,在之後發生的事情卻讓他後悔了這一舉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明王朝早已經不再是初期一派繁華的景象,而此時已然步入末代,這個朝代都面臨著覆亡的命運。當時以重兵駐守關外的大將是吳三桂,敵軍已然兵臨京師,皇帝要求關外將士帶兵勤王。然而吳大將軍大概是摸清了自己在朝堂上舉足輕重的地位,要求皇上賞賜100萬兩白銀,才同意將自己的兵馬帶入關中迎敵。然而此時的國庫早已空虛,根本拿不出什麼錢。就只能懇請朝中的各位大臣拿出自己的家產,這些大臣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自顧不暇,沒有一個人願意將私家錢財拿出來。而魏忠賢其人雖然貪戀權勢,但是他卻不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大概崇禎這個時候會想,假如這個大權臣還活著,也許著100萬兩銀子就不會那麼難獲得了。

大明朝之所以會滅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要歸咎於黨派之爭。而黨爭問題起源於東林黨,先是東林排擠齊楚浙三家黨派,三黨權力不敵對手,最後被迫依附於東林黨,三股勢力進而擰成一股,形成了所謂的閹黨。儘管魏某人的確算不得什麼好人,在朝中獨攬大權呼風喚雨,然而,他在邊防問題等關乎國家存續大計的事情上卻非常注重大局。他一個人最多攪得朝廷內部烏煙瘴氣,但是在他死後,他的黨羽也就是東林黨的人員進一步結黨營私,形成了一個極為腐敗和黑心的文官集團。要知道清朝起源的建州女真部族,當時其實也是一個規模小且體制原始的游牧民族,而當時的東林黨羽因為利益的爭奪便自殘自誤,最後打開了關外的大門,協助了外族覆滅了大明。

縱觀前朝歷代,除了剛建國百廢待興的時期,開國君主能夠通過自己威望和軍隊的掌控從而壓制文官集團,隨著國家的發展趨於正常軌跡,更多的皇帝是通過各個黨派的利益平衡來對文官集團進行制衡。而在崇禎除掉了魏忠賢,不能說他做的不對,魏某是一個大權臣放任他一家獨大,對於一個上位新皇帝來說的確非常不利。但是在根除此人之後,皇帝沒有尋求更有效的方式對黨內進行制衡,最後反而是這個黨派愈發不可收拾,讓皇帝落了個亡國的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話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到底誰才是日本人的祖先?日本人不想承認,但這是事實!
清朝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王朝?

TAG:大話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