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唐「以胖為美」,胖到什麼程度才叫做美?不必追逐世俗眼光

大唐「以胖為美」,胖到什麼程度才叫做美?不必追逐世俗眼光

又是一年七八月,又到了穿短袖小裙子的炎炎夏日。俗話說,「三月不減肥,八月徒傷悲」,但總是從三月嚷著「將減肥提上日程」,卻嚷到了八月還沒開始減肥。於是到了八月,不得不露出肉嘟嘟的胳膊腿時,我們不禁羨慕著唐朝那個民風開放、以胖為美的時代。可是,唐朝崇尚的「以胖為美」,難道僅僅要求胖,而且越胖就越美嗎?

唐朝相較於我國古代其他朝代,相對來說民風更為開放,女性地位很高,而且大街上容許袒胸露背的裝扮出現。他們崇尚的女性體態美是額寬、臉圓、體胖,也就是說,要「豐肥濃麗、熱烈放姿」。

我們所公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就是以胖為美、「豐腴之美」的典型。關於楊貴妃的身高和體重,正史中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考證。在野史中、坊間流傳中,楊貴妃身高1.64米,體重136斤,也有的地方說她身高1.55米,體重120斤,BMI值均在25.0左右,差不多在正常值的最高線處,或過重置的最低線處。通過「環肥燕瘦「這一成語,也只能肯定楊玉環比趙飛燕胖,但胖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從唐代詩詞、書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尋到一絲蛛絲馬跡,《楊太真外傳》上所言楊玉環「微有肌也」,即楊玉環是一位身材比例勻稱、比較豐滿、氣質上佳的微胖美貌女子。不容忽視的是,不論胖瘦,她的顏值肯定不差。

那麼唐朝的「以胖為美」是如何定標準的呢?唐朝「以胖為美」指的是以豐腴為美,所謂豐腴,並不是單純胖、更胖、最胖,而要胖得有韻味,胖的比例勻稱,還體現了富態有福之貌。達芬奇的人體黃金分割就是這樣的勻稱。

現代「一白遮百丑,一胖毀所有」,而唐代卻「以胖為美」,感嘆生不逢時之餘不禁納罕,這是為何?第一,唐代以胖為美體現了盛唐一派富貴祥和之景,就像外國的文藝復興,畫中美人大多豐腴,蒙娜麗莎也是「微有肌也」,這是富貴的象徵,是生活幸福的表現。

第二,女人生的「富態有福」,在長輩看來是「易於生養」。而且,任何時代的人都喜歡追逐潮流,在古代,皇帝就是潮流,就像四郎為嬛嬛畫了個皎梨妝,將梨花畫在眉間,想來並不美麗,卻引起宮裡宮外的婦人們的效仿。

唐代「以胖為美」也是如此,唐明皇喜歡楊貴妃,楊貴妃豐腴有韻味,「三千寵愛在一身」,從此令老百姓「不重生男重生女」,同時效仿著楊貴妃的「微胖」,以此為風尚。

生在以瘦為美的時代,令很多微胖的女孩感嘆「生不逢時」。但我想說,不必可以追逐世俗的眼光,自己認為美,自己愛的人認為美,就足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回眸搞笑 的精彩文章:

一位衙役遇見了朱元璋,因不識皇帝和他喝酒聊天,第二天官升十級
和珅死後15年,嘉慶連下3道諭旨,100年後,大家才知嘉慶真實用意

TAG:回眸搞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