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錢幣大歷史:日本近代鑄幣揭露侵略必敗端倪
錢幣雖小,但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歷史興衰,風雨往事都會在它們身上找到影子。今天是日本投降73周年紀念日,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日本本國近代鑄幣的發展與日本戰敗的必然聯繫。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衝擊下,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成為亞洲第一個走向工業化道路的國家。但明治維新與日本封建勢力長期並存,導致逐漸強大的日本畸形發展,走向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日本工業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日本在明治時期的鑄幣完全與資本主義國家接軌,都是整齊劃一的機制幣。銀幣、銅幣、鎳幣相輔流通,金幣在明治時期同樣流行。
一厘銅幣·明治十七年
五錢鎳幣·明治二十三年
一圓銀幣·明治二十七年
十圓金幣·明治三年
從以上明治時期各類鑄幣我們很容易看出,當時日本的鑄幣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非常精緻,而同時期的中國鑄幣,正從傳統制錢向機制幣摸索,即便清末出現的機制幣,工藝也很難達到日本同時期水平。
日本對外侵略,絕非一時所起,大正(1912-1926年)時期的鑄幣,也向我們表明,日本籌劃這場罪惡的戰爭是蓄謀已久的事情。
大正時期出現雙鳳五十錢銀幣,重量與以往旭日五十錢比較,減少一半,含銀量也降低10%。後將十錢銀幣改為鎳幣,圓孔輔幣逐漸盛行,為侵華戰爭初期的日本貨幣作了鋪墊。
五十錢銀幣·大正十四年
1931年,即日本昭和六年,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在中國東北挑起九·一八事變,該事變成為日本侵華戰爭的開端。
這一時期,日本基本以小銀幣及銅幣、鎳幣為主要流通硬幣。期間,銅、鎳材質也發生改變,紋飾不及以往精細。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鑄幣隨後又發生巨大改變。
十錢鎳幣·昭和九年
十錢銅幣·昭和十四年
日本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本鋁幣開始出現,銀、銅、鎳幣已無能力鑄造。銅、鎳作為戰爭主要耗材,二戰時期美國甚至出現以銀代鎳鑄幣的情況。此時的日本十錢鋁幣,紋飾粗陋不堪,工藝明顯不及以往。
昭和十九年(1944年),侵略路線走向窮途末路的日本,開鑄中孔錫幣。
十錢鋁幣·昭和十六年
十錢錫幣·昭和十九年
壹錢陶幣
五十錢炮彈銅銅幣
1945年日本戰敗前夕,淪為鑄造陶幣,但這類貨幣並未大範圍流通,日本侵略路線已走向絕路。戰後日本以炮彈銅鑄造貨幣五十錢銅幣,錢幣上的國名已經發生改變,不再是「大日本」,改為了「日本政府」,再後來直到現在,一直以「日本國」註明。
***


TAG:福齋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