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歷史課綱不見「中國史」 台媒:民進黨「偷天換日」終將是徒勞

台歷史課綱不見「中國史」 台媒:民進黨「偷天換日」終將是徒勞

台媒稱,台灣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高中歷史課綱分成「台灣、東亞及世界」等三個分域,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

據台灣《中國時報》8月14日報道,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這就是三階段「去中國化」的正式完成,「台灣史」從一個章節變成一本書,最後再把「中國史做掉」。他表示,許多歷史學者對此舉不滿,近日醞釀發表聯署書抗議。

報道稱,課綱研修小組歷史分組主持人、政大歷史系副教授金仕起說,「東亞」分域的稱呼只是為了教學方便,實際上仍以中國為重點,老師教學時,不限於只教中國與東亞的關係,也可教中國與北亞或南亞的關係,如此安排是要學生研讀歷史時,注意到中國和其他區域的互動,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沒有「去中國化」問題。

報道認為,歷史課綱明明是以「台灣、東亞及世界」為三個分域,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但研修小組卻解釋三個分域「是各以台灣、中國、世界為重點」,說的和寫的不同,明顯是在「咬文嚼字」。

吳昆財說,綠營將「中國史」變成東亞史,等於認為中國和日本、韓國一樣,是其他所有國家中的一個;以前「台灣史」是「中國史」的一個章節,之後變成「台灣史」一本、「中國史」一本,現在則是「中國史」不見了,目的就是不要讓中國成為台灣在文化上、民族上、血緣上的「母國」,「從量變到質變,正式完成『去中國化』」。

另據台灣《中國時報》8月14日報道,台灣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課審大會13日決定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之中。此舉企圖以「大區域史」概念來解讀「中國史」,進一步將「中國史」弱化成區域分支歷史;更重要的是,最終目的是要淡化大陸與台灣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觀。然而這種「偷天換日」手法,最終只是徒勞,畢竟五千年歷史傳承是難以切割,也不可能切割的。

報道稱,折騰許久的12年高中歷史課綱議題,13日終於拍板定案,決定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之中;這也意味著對「中國史」的理解,將從過往漢唐明清朝代編年史,轉變成主題式的理解。

報道表示,平心而論,課綱審查大會此一決定,不只沒有為紛擾多日的課綱爭議畫下休止符,未來反而將招致更多爭議;這種把歷史教育當作「捏麵人」的做法,還可能進一步撕裂台灣社會。

報道稱,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乍看之下似乎並無不妥,畢竟從地理位置來看,大陸確實是屬於東亞一環,因此把中國歷史編入東亞史好像也無可厚非。

但報道指出,坦白說,上述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隱藏不少問題。首先,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是簡單地以地理位置作為劃分歷史的視角,然後再用東亞史的這一大區域史概念將「中國史」涵括進去。這種「偷天換日」置換概念的粗暴手法,企圖把「中國史」簡化成區域分支歷史,弱化「中國史」重要性。

報道還表示,不諱言,課綱審查大會的「司馬昭之心」,最終目的則是希望藉由淡化「中國史」來進一步切割大陸與台灣五千年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觀,希望讓台灣學生從小就習慣一套沒有「中國史」的史觀。然而從兩岸的歷史文化傳承來看,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做法,切割不了兩岸的歷史聯結,這種根深蒂固的關係根本無法被人為粗暴的切割。換言之,兩岸歷史的視角必然是一脈相承,任何做法最終只能是徒勞,甚至引來更多爭議。

報道還評論道,更何況,放在當前兩岸僵局情況下來看,課綱審查大會的做法,形同搞「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北京不會放任,該舉動勢必將引發兩岸進一步對立,而這絕非台灣老百姓之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