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God Forgive Us?」
無意搜到的資源,看到主演是伊桑·霍克就下載來看了。看完才發現該片的導演是保羅·施拉德。他作為導演的名氣和成績遠不及他做編劇的時候,馬丁·斯科塞斯大名鼎鼎的《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以及《基督最後的誘惑》都是保羅的編劇作品。
全片幾乎沒有配樂,音樂只出現在男主幾個獨處思考以及最後的時刻,風聲、鳥聲、木質地板聲、筆觸聲、風琴聲和唱詩班的歌聲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本片的基調—安靜、寂寥、深邃。
1.37:1的畫幅、人臉特寫以及這種逼仄的空間感不得不讓人想起《修女艾達》(波蘭,2013)。
男主的日記體旁白幾乎充斥全片,身為一名牧師的男主在那場「不必要的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痛失獨子,並因此與前妻離婚。為了抵禦痛苦,他開始手寫日記,忠實記錄每日所想,無論是積極的消極的,陽光的黑暗的,他說他要堅持寫一年,然後再把日記毀掉。故事也不複雜,牧師與教區一對夫妻接觸,對於自身和其服務的教會以及上帝產生懷疑,自己的生活也發生了轉變。
1
牧師第一次與Mary見面是在一次佈道結束之後,當時正在討論教堂衛生間維修問題的牧師被Mary打斷,Mary的丈夫Michael就在門外,但是Mary說他馬上要去家得寶上班了沒時間,她說Michael想請牧師到自己家去談談。
因為Mary懷孕,激進組織Green Planet movement成員Michael被從加拿大保釋回來,但是回家後的他足不出戶,完全是抑鬱的狀態,他認為生孩子是錯的。而Mary來找牧師除了擔心丈夫的精神狀態其實更多的是擔心「失常」的丈夫會傷害到她或她的孩子。Michael的極端思想是我前幾年想過的,即你自己還不相信世界的美好或篤信世界的毫無希望,那麼如何去賦予另一個生命意義。當然他的極端遠不止於此。作為激進環保組織,他們的活動自然會觸怒某些大公司,他們的示威被阻斷,他們被捕。Mary說她自己雖然也曾是這個組織的成員,但是她沒有那麼極端。
牧師常年忽視自己,健康狀態屢次亮起紅燈才不情願的去看醫生。隨著與這對夫妻的接觸以及Michael看似忽然實則早有預兆的自殺,牧師開始對教會產生了疑惑。
2
片子的另一個主線是,牧師服務的教堂是一座具有250年歷史的歸正會教堂,上上下下的人都在為慶典做準備。而牧師發現,聽佈道的人越來越少,旅遊參觀買紀念品的遊客越來越多。
美國歸正會(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RCA)是美國的一個基督教教派,屬於歸正宗(Calvinist),起源於荷蘭,曾經稱為荷蘭歸正會(Dutch Reformed Church)。在美國和加拿大擁有30萬教徒。
雖然該片充滿了旁白和對白,很說教,但這種閱讀小說式的感覺很奇妙,你甚至可以聽到演員嗓子發出的細微聲響,而伊桑·霍克的大段台詞功底也是可以的(「愛在」三部曲里他一直是話癆)。這種感覺最近也出現在李滄東《燃燒》的觀影過程中,但韓語聽起來肯定沒有英語熟悉。
《第一歸正會》給我的總體感覺是兼具視覺(雖然刻意為之,但很多場景和物件具有中規中矩的美感,而男主的房間和用品也是性冷淡風格的樣板)和聽覺效果的。
教堂的垃圾里幾乎都是牧師的酒瓶,他查到教會與大公司的關係以及環保的呼聲不被政府重視的原因;他去醫院檢查被告知可能得了癌症;他按照Michael的遺囑為其操辦了葬禮並幫著Mary搬家。
葬禮在一個被環保組織認為會污染環境的有毒廢品站舉行,按照Michael的遺願,唱詩班唱了Neil Young的歌,而他的骨灰也按照其生前願望被撒到了旁邊的河裡。整個葬禮被定義為政治活動,牧師也因此被批評。他忽然悵然若失。
3
在與教會上層最後一次談話後,牧師的心態徹底變化,他決定做一些改變。他說來教堂參加慶典的都是些有錢人,而整個儀式也很虛偽,以此拒絕Mary想留下參加慶典的提議。
慶典當天,做好準備的牧師從窗戶看到Mary,一直很隱忍克制的牧師咆哮著,他用鐵絲「懲罰」自己,再穿上白色長袍,讓血不斷滲出來。
某種程度上,牧師和Michael是一樣的,他們內心純凈而性格極端,在齷齪的世界,他們脫掉鞋子,站在那片Holy Ground上。
(不算劇透,還有一個線索沒有提到,看的話依舊會有情緒波瀾。)
「電影不是也不應該是大多數人生活的全部。」
更多「多巴胺」敬請訂閱:多巴胺餐廳


TAG:多巴胺餐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