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物聯網的社會化應用對傳媒行業的影響

物聯網的社會化應用對傳媒行業的影響

物聯網是通過信息感測器以及紅外感應器等一系列技術,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網路環境,也是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發展階段。物聯網技術在傳媒行業發展就技術而言,除了需要NGB基建網路的支持外,對於行業本身還需要一個龐大的全媒體服務平台進行運營支撐。本文將通過對物聯網技術的社會化應用與新聞媒體的關聯分析,探討物聯網對新聞傳播過程及其對傳媒行業的影響。希望通過本文可以拓寬物聯網技術在新聞傳播行業的應用空間,促進傳統媒體向全媒體轉型,探索嘗試應用物聯網技術媒體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關鍵詞】物聯網 傳媒行業 媒介融合

繼互聯網之後,物聯網將會在信息傳播領域帶來更加偉大的變革。對於傳媒行業來講,物聯網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面對物聯網的社會化應用,傳媒行業必須調整發展理念,優化行業結構,不斷與其他形式的介質和載體深度融合,拓展發展空間,促進智能型媒體的產生和發展,以便在信息傳播領域處於不敗之地。

一、物聯網的興起與發展

物聯網最早興起於美國,是通過信息感測器以及紅外感應器等一系列技術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網路環境,它是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發展階段。物聯網主要作用在物體上,是將物體打上標籤,再通過感測器技術對其進行識別,將所有物體連接成一個大的信息環境。相比於互聯網,物聯網的應用範圍更廣,傳播效率更高。

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媒介是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或擴展。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能力的延伸,電視則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綜合延伸。

在物聯網時代,智能穿戴設備意味著人的「智能化延伸」,如「Apple Watch」智能手錶、「Google Project Glass」智能眼鏡、小米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將通過語音識別、骨傳導等全新技術給用戶帶來全新體驗與應用服務。對於人體信息和人體活動的信息採集來說,智能穿戴也是重要的感測器,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人們通過自身感官系統去獲取外界信息的局限性,是人類「感官的延伸」。

智能手機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感測器,是物聯網應用的典型代表。各種生活服務類APP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在日常出行時使用的導航軟體,就是利用了手機內置的GPS感測器和磁場感測器進行定位以及路線規劃;心率感測器和血氧感測器通過手機閃光燈所釋放的高亮度LED光源,監測人體心率和血氧含量,及時反映人體健康狀況等。

除此之外,「智能家居」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體驗,各類家用電器之間進行感測,將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物聯網的影響。比如淺層次的通過無線網路將智能手機和家用電器關聯起來,將智能手機當作遙控器控制熱水器、窗帘、照明燈等。而在物聯網的背景下,智能家居將更進一步突破單純作為一個機器本身的功能屬性,在收集用戶和物體信息的同時,將整理好的信息重新反饋給用戶。如智能冰箱通過既有食材生成菜譜,通過食品包裝條形碼監測食品新鮮度,發出是否需要進行購買的提醒等。

二、物聯網對新聞傳播過程的影響

隨著物聯網的社會化應用不斷普及和完善,作為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和關鍵技術之一的感測器技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媒介融合的契機下感測器與新聞傳播相結合,衍生出「感測器新聞」這一新概念。

(一)豐富新聞來源渠道

感測器新聞拓寬了以往媒體工作者在進行新聞選題策劃和製作新聞產品時的信息渠道,豐富了新聞報道中的信息資源,為媒體工作者的報道策劃和產品製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利用感測器提供的信息獲取選題、進行策劃已有很多成功案例。獲得2013年普利策新聞獎的作品「超速警察」,就是通過利用弗羅里達州公共設施感測器發現新聞線索,披露該州警察在非公務時段超速行車的事實,寫出的系列報道以無可辯駁的數據將社會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托出水面,從而維護了公共安全。該組系列報道通過計算和分析警車進入高速自動收費站的車牌記錄、駛入到駛出高速的時間和路程以及GPS所提供的定位信息和轄區對比,得出在13個月的時間裡,警車在非公務時段高速超速事件有5100起。其中96%的車速在145公里到177公里之間,超過一半的超速事件發生在警察轄區之外的結論,從而揭示出執法者自身違反交通規則,對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事實。

除藉助用戶身邊普遍存在的感測器之外,還有藉助智能穿戴設備以及智能手機上內置感測器功能,通過「眾包」方式收集感測數據,調動用戶共同參與調查。紐約公共廣播電台曾以「蟬蟲追蹤」為項目,邀請聽眾利用溫度感測器做過一個觀察蟬蟲出土情況的聯合實驗報道,將收集來的數據做成時間軸,讓用戶了解了蟬蟲的生長規律,在參與中獲得科普知識,也是感測器新聞的經典案例。

(二)改變新聞生成方式

在物聯網時代,機器不僅可成為信息的採集者,也可以對信息進行智能加工。隨著騰訊Dream-writer、新華社「快筆小新」、今日頭條Xiaomingbot等智能機器人的出現,使得機器人寫作成為智能新聞生產的重要環節。藉助大數據,更多豐富的素材成為新聞寫作的原始素材,機器人寫作和發布的速度大大提高了新聞的發布時效,為媒體搶到寶貴的時間,讓預測性新聞成為可能。

在提高寫作效率的同時,機器還可以將更多的記者從機械的數據分析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更高層次的新聞活動。這對於提高傳媒行業整體水平,無疑是一次絕佳的發展契機。未來的新聞職業需要的不再是單一的只會寫新聞的記者,而是既可以統籌調度各種新型器材設備,又懂得新聞傳播原理的全能編輯的專家型記者。物聯網時代由於數據搜集更加細緻,數據分析更加精準,信息的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將得到進一步滿足。

(三)增加新聞分發環節

媒介融合發展的趨勢要求媒體通過不同介質和終端提供不同形式的內容,滿足用戶對不同媒介的信息需求。更多智能化終端的出現給媒介融合提供了更多土壤。物聯網時代是「萬物皆媒」的時代,超乎想像的新智能終端改變著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影響著新聞采編和分發。

隨著感測器技術的發展和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的普及,用戶的更多信息被獲取。根據用戶需求、結合場景和終端介質的特點進行的演算法推送更加精準。例如在出門前向用戶推送關於本地實時天氣的新聞;在智能汽車啟動時推送上班路況信息等。由此可見,在未來的智能化終端上,個性化和主動性將是媒介的「必爭之地」。

(四)強化新聞反饋環節

從獲取用戶在某一APP中瀏覽時間的長短,到用戶點開一篇文章所停留的時間,這一系列的數據都是感測器在後台收集的成果。感測器是傳播效果測定的重要依據,傳播反饋將進一步影響內容生產。如今的智能手機和智能穿戴已經可以通過藍牙或者網路進行無線數據共享和數據傳輸,而通過智能穿戴的感測功能,將用戶在手機上某一界面所停留時間和該時間段內用戶的心率、情緒波動情況相結合,能夠更貼切的反映該界面對用戶的吸引程度和刺激程度。用戶數據將成為判斷用戶需求的重要依據,為個性化新聞訂製和差異化新聞傳播提供了可靠保障,強化了傳播的反饋環節,提高了傳播的實際效能。

三、物聯網對新聞傳播行業的影響

互聯網的出現曾一度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導致了新媒體的出現並對傳統媒體產生了衝擊。而在物聯網時代,物聯網不但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還在改變著信息的傳播方式。一方面,物聯網的運行過程本質上也是一種信息的傳播過程。另一方面,在物聯網世界中,物體既可以是信息的發送設備,同時又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設備。隨著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日趨成熟,物聯網最終將實現信息智能化的泛在傳播。

(一)對媒介倫理及法律法規帶來挑戰

感測器可以為公眾的信息採集帶來便利,但是如果信息採集的目的不夠明確,就會產生盲目和偏差,數據安全將無法得到保證。它還會影響公眾的判斷和認識,不利於信息獲取和公眾認知之間的有機協調性,甚至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

隨著各種數據源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侵犯公眾的隱私。有些媒體為了達到某些特殊效果,在報道時會涉及公眾的個人信息,這樣就可能侵犯到公眾的隱私權。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安裝的感測器設備,在獲得清晰數據的同時可能會對當事人的身份信息、肖像等造成暴露,從而對公民的隱私造成侵犯,引發社會糾紛和矛盾。

(二)對從業人員提出全新的技術要求

新聞從業人員對感測器設備的使用和掌握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技術標準需要進一步統一。很多新聞記者對於感測器設備研究不夠,不了解使用性能,在使用過程中不能作為有效的輔助工具配合信息採集。由於感測器後期還要進行信息識別、分析、匯總整合等工作,這些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操作,很顯然數據分析師、統計師等方面的人才配置不足,這也需要全面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附加技能。

受到感測器本身使用技巧、性能等制約,技術不夠成熟或操作者對其使用規程掌握不熟練,都會影響感測器數據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很多媒體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採集效率,往往都是自行採購感測器進行信息採集,很多感測器的質量、性能、生產廠家資質等都存在缺陷或者漏洞,這樣就導致感測器信息採集不全面或者精度不高,達不到期望效果,從而無法為新聞報道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三)對媒體智能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物聯網的泛在性使得各種信息獲取更加便利,其泛在性、及時性都超出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媒體的處理能力。傳統媒體在向全媒體轉型的同時,要引進各種新的智能技術對海量信息進行處理和發布,用以實現與物聯網中的感測器和智能信息節點的對接,以迎接物聯網帶來的新一輪「閱、視、聽」革命的衝擊。

傳統媒體的智能升級必須重視物聯網技術追蹤及物聯網人才儲備。物聯網已經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搭建了平台,媒介信息終端的形式將超出人們的想像。從各類便攜或可穿戴智能終端的大量出現,到公共設施也開始具有媒介特性。面對多樣的媒體終端變化,在立足於傳統媒體的高質量內容和媒介公信力的同時,加強技術追蹤及物聯網人才儲備,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積極嘗試應用含有物聯網技術的媒體傳播方式和途徑,使媒體轉型過程中內容開發和呈現方式更加便於擴展,以滿足未來物聯網可能出現的終端形式的特殊要求。

物聯網相比於互聯網的傳播基礎更加廣泛,中國很多民眾已經是物聯網的受益者,物聯網在中國的應用領域已經處於世界前列。目前,中國的域名擴展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網路幾乎覆蓋全國。在互聯網與物聯網聯動發展的局面下,信息正處於大爆炸狀態,傳統媒體要想在新時代吸引受眾關注,從內容到平台及呈現形式都要不斷創新,以符合受眾的需求,給予受眾不一樣的視覺、聽覺、觸覺獲得感。

四、結語

物聯網的出現無疑是對正在進行中的媒介融合的又一次衝擊,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將面臨信息浪潮的再次檢驗。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通過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保持傳媒行業的活力和主導地位;物聯網時代,如何在保持各家媒體自身特點的情況下,藉助物聯網技術實現「彎道超車」,繼續保持新聞傳播的制高點和主導權,將是對傳媒行業的又一次嚴峻考驗。

作者簡介:尹偉光,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

本刊未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代我徵稿,也不收任何費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聞論壇 的精彩文章:

TAG:新聞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