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這對父子厲害了!老爸是考古學家 兒子寫出《二戰史》
原標題:金華這對父子厲害了!老爸是考古學家 兒子寫出《二戰史》
「溯曹娥江而上、離東山不遠處的嵊州,有一個普通的小鎮,叫做三界。如果把時間軸撥回1800年前的話,那裡有一個地方,稱始寧墅。它的主人,是謝安的侄孫——謝靈運。」
△父子倆
謝靈運大概不會想到,1800年後,有一位生活在杭州的00後男孩,讀了他寫的《山居賦》,一路尋找始寧墅,做了考據和解讀,還寫了《東山與始寧墅》一文。
這個00後男孩叫鄭誠一,16歲,現在浙江春暉中學讀書,過完暑假上高二,即便功課緊張,他依然保持著兩天看完一本書的節奏,去年還出版了第一本書《一個中學生眼中的二戰史》。
又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不過這回,是考古學家的孩子。
老爸鄭建明,原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林湖瓷窯址考古領隊,最近轉身成了復旦大學文博學系教授。
考古學家是怎麼帶出這麼「先鋒」的兒子?
一個月只回家一次 「督」牢兒子寫文背詩
鄭建明和鄭誠一父子倆走在人群里,屬於一眼就能看到的那種——爸爸1米85,兒子1米95,還有繼續長高的趨勢。
老爸是古詩詞高手,幾乎每次考古報告PPT里,每一章節的小標題,他都會選一首古詩,而不是專業術語。
兒子鄭誠一從幼兒園就開始背古詩詞,小學畢業能背五六百首,現在已經寫了十幾首詩歌,班裡有同學編曲,必定找他來填詞,他還經常活躍於學校文學社。
△鄭誠一的書法
「我太忙,幾乎都不在家。」鄭建明說。從出生到現在,他基本上一個月只回來一次。
「你會抱怨嗎?」
「我會抱怨他怎麼又回來了。」兒子笑,爸爸一回家,又得「督」牢他寫文背詩。
老爸讓鄭誠一練了8年書法,寫隸書,臨《張遷碑》,希望他靜下心來。「但效果不佳。」兒子笑。
鄭誠一說,老爸會推薦他看一些書,比如《劍橋中國史》,還有黃仁宇、葛劍雄的書。「不一定都能看懂,但我都看完了。以前看歷史就是看故事,現在覺得不是,歷史沒有表面這麼簡單,還應該有更多的研究。」
老爸有教你考古方面的知識嗎?我問鄭誠一。
「他不喜歡。」老爸插了一句,「他說,你做的是小歷史,我要做大歷史。實際上他沒看懂我。但是,那天我還是很高興的,他這樣說,說明他心裡還是有格局的。」老爸此時露出了一點點小傲嬌。
回趟金華老家 也要深度探訪
中考之後,鄭誠一放棄了旅遊,拒絕了所有課外輔導班,為了寫二戰史。他經常和同學聊二戰,各種風雲人物,聊著聊著,最後變成他一個人在講,聽眾也越來越多,同學說,你還不如寫本書。去年,他在爸爸的上林湖考古工地待了一個暑假,寫完了《一個中學生眼中的二戰史》,13萬字。
採訪這天,父子倆打算回金華老家。
回個家,爸爸也不「放過他」,打算順道去趟江南第一家——鄭氏家族,「我們家就是浦江遷到金華去的。」再去上山遺址,也是鄭建明工作後的第一個工地,「我還準備帶他去看八詠樓,李清照在那待過,寫過《題八詠樓》,回來的時候,可以再去西施故里。」
「浙東這一塊深度走一走,我給他引路,哪裡會有什麼故事,特別是考古上的,讓他自己去找,去想,在地理上能串起來,一部浙東大文化史,慢慢勾勒出來。」
△兒子拍的嶀浦潭,謝靈運《山居賦》描寫的應該就是那一帶的景色。
尋找始寧墅,也是爸爸提出來的。
謝靈運所住的始寧墅,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崇拜謝靈運的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劇透過:「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如李白所言,這個地方還在嗎?文獻對此記載很少,後世研究者也不多。
始寧縣在浙江的嵊州和上虞之間,都是山,平原很少,公元127年設縣,公元581年撤縣。但鄭建明說,這樣多山的自然環境,範圍又很小,其實不具備設縣的條件,但有意思的是,這個區域卻是窯址群最集中的地方。
鄭建明是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的考古領隊,上虞是成熟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的起源地,時間是東漢中期偏早,公元100年左右。禁山窯址的考古發掘,發現了3條龍窯,分別是東漢、三國和西晉時期的窯爐。
這趟和兒子去找始寧墅,他隱約覺得這個地方和窯業有關。
「在我看來,始寧縣的設置,跟上虞這批窯址的興衰相伴始終。127年,相當於窯業開始走上坡路,東吳前後興盛,東晉開始慢慢走下坡路,581年,進入南朝晚期,窯業最低谷,這個縣也撤銷了。我推測,這個地方的設縣,可能是為了管理窯業。」
「很少有人研究始寧墅。所以,他寫別的東西我幫不上忙,但這個,我幾十年的積累,還可以借點力。」鄭建明說。
(記者 馬黎)
別人家的父子系列…
太厲害啦!
點個贊,向優秀的人看齊~
大家都愛看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責編:侯瑋
見習編輯:鄭照楠


※燃!冠軍用汗水鑄就 浙江特警狙擊「世界盃」上兩項第一
※副國級拿到100萬元獎金轉眼就捐了!他可是咱浙江人
TAG:浙江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