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即使是在別無選擇之中,也可憑良知行事

即使是在別無選擇之中,也可憑良知行事

奧斯維辛的攝影師:威廉·布拉塞的生活紀實

[德]萊納·恩格爾曼/祁沁雯/新星出版社/2018-7

在奧斯維辛,因為一技之長而被納粹利用倖存下來的「技能犯」,許多人既是受害者,也被迫成為加害者。

正是出於求生的本能,加上壞運氣,永遠改變了威廉·布拉塞的人生軌跡。也正是出於求生的本能,加上好運氣,威廉·布拉塞在數次「跳槽」後,終於成功獲得一份相對安穩的「工作」:第26號營區鑒定科的攝影師。這就是他在奧斯維辛度過的五年。

作為「技能犯」,攝影師的「工作」為布拉塞帶來一定的特權,使他免於被隨意毆打,獲得更多食物和其他物資,也不用再去做重體力活。同時,布拉塞也憑著自己過硬的攝影技能,成為許多不為外界所知的殘暴罪行的見證人。

如果說攝影師還是相對無害的「工作」,那麼許多其他「技能犯」就無緣保持這份純凈。他們既是受害者,也被迫成為加害者。例如猶太裔「犯人醫生」馬克西米利安·薩繆爾博士,如果他不親手摘除用於實驗的猶太少女的子宮,非但不能拯救這些猶太少女,而且連他自己都可能成為虐殺的對象。在奧斯維辛,任何讓納粹甚至卡波不十分滿意的言行都可能招致死亡。正是對隨時可能突然降臨的死亡的恐懼,使布拉塞無法將鏡頭從壞疽性口炎患者的傷口上移開。不加害,就被害,別無選擇。

不加害,就被害,別無選擇?那些被稱為卡波的犯人看守常常以辱罵毆打其他犯人為樂,但其實他們並不是非要這麼做不可。奧斯維辛也有態度和善的卡波,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其他「技能犯」在被迫害人之餘,也往往利用自己的特權助人,例如把自己得到的額外物資分給他人。布拉塞就利用憑自己過硬的攝影技術賺來的納粹對他的友善態度,請求不要讓他的三名熟人死得太痛苦,即使這已經讓他擔心受怕了很久。

即使是在別無選擇之中,也有選擇的餘地,一切全憑個人的良知。那些主動選擇打罵殘殺犯人的卡波,那些上班扮演惡魔下班扮演好人的納粹,他們主動選擇了作惡。諷刺的是,在後來的審判中,許多納粹表示自己並沒有錯,他們不過是在執行命令而已。

獲救之後,集中營中揮之不去的記憶迫使布拉塞放棄重拾舊業的夢想。但是他並不憎恨德國人。他用他的整個餘生傳遞著這樣一個信念:只有一代代牢記歷史,牢記過去的罪孽,才能避免同樣的惡行重演。

「飢餓的人只想到吃」。如果歷史被篡改,良知被遮蔽,那麼大規模的惡就隨時可能捲土重來。

20世紀簡史:從無線電到柏林牆

[澳]傑弗里·布萊內 / 張心童 /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 2018-7

將戰爭與和平的宏大敘事與普通人生活的小片段融為一體的20世紀畫卷

真的是一本20世紀簡史,連裝幀都是極簡主義的文庫本,可以放到包里,在地鐵上隨時掏出來攤在腿上翻開一頁就是20世紀。

塔奇曼也寫20世紀,一戰二戰,越南戰爭,但塔奇曼是大開大合,精工細筆,專寫那些驕傲的人,歷史上的閃光時刻。而這本《20世紀簡史》,卻假設你如果是一個普通人,將如何度過20世紀呢?貫穿本書的一大主題當然是戰爭與和平:兩次大規模戰爭和不堪一擊的和平。20世紀下半葉的和平時期里,包括鐵幕落下、太空 競賽和計算機的興起在內的很多事件,都受到之前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但戰爭之外,本書更追溯醫學方面的非凡發現、汽車飛機和無線電的影響、女性地位的提升、綠色運動、第三世界國家的解放、對體育的狂熱、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前途的變化,還有鮮有人注意的小片段,日常生活的諸多鮮活場面。20世紀的世界越來越小,世界大戰、經濟危機、意識形態的對抗之外,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構成了色彩斑斕的歷史圖景。

自然權利的遺產:福利權問題與現代政治秩序

譚安奎/商務印書館/2018-5

福利權挑戰了早期現代權利理論要求不被干涉的消極特徵,轉而訴諸積極的要求,要求政府就資源進行再分配,而這就會幹涉到他人的資源

每當有人因看不起病而只有在等死和尋死之中二選一,每當有人因天災人禍四處募捐籌款,我們不得不追問:這些難道不應該是由政府來兜底的嗎?政府哪去了?

這就涉及到了福利權的概念。福利權是一種重要的人權,包括生存、發展、工作、健康、教育、社會保障等權利。福利權的提出,挑戰了早期現代權利理論要求不被干涉的消極特徵,轉而訴諸積極的要求,要求政府就資源進行再分配,而這就會幹涉到他人的資源。

因此,福利權的概念面臨著多重困境,既有理論層面的,也有實踐層面的。而譚安奎在他的新作《自然權利的遺產》中,則是著重探討福利權概念的基礎和根據,即福利權能夠成立的條件。

譚安奎認為,福利權問題的困境來源於它所體現的現代政治秩序的緊張。早期現代以來所確立的自然權利觀念主張的是消極權利,這就使得自然權利這種積極權利處境尷尬。但在實踐上,隨著民主化進程的推進,福利國家確實蓬勃發展起來。這樣,以福利權為理論基礎的福利國家就需要通過克服福利權的困境,來為自己確立正當性基礎。

秋季環遊

[加]雅克·普蘭 / 朱石花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2018-6

這是一個溫(nue)暖(gou)的故事,開著圖書車的社恐店主如何邂逅愛書的姑娘,並為之敞開心靈?

為什麼愛的本質總是如此相同,每次卻又如此不同?加拿大當代實力派作家雅克?普蘭在《秋季環遊》中細緻入微、溫和從容地講述了這個故事。這是一部緩緩流淌的迷人的小說,是後現代喧囂世界裡的一股清流,讓人耳目一新。本書的男主角「司機」是一個畏懼衰老的人,他愛貓,沒有朋友。他開著圖書車在各地巡迴,供當地人借閱,由此編織出越來越大的讀者網路,也越來越牽絆著孤獨的他。牽絆著他的,還有她——街頭表演團成員瑪麗。這兩個人相遇的故事實際上只講述了一件事:生命,倔強而強盛,總是會佔上風的。從書的開篇到結尾,整個故事沒有任何曲折離奇的情節,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男人遇上一個女人的故事。但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卻好似隨著一條緩緩流動的河,從作者筆下直接流淌進了讀者的心裡。作者雅克?普蘭的寫作安靜私密,簡單卻充滿魅力。每位讀者都能在他細緻入微、溫和從容地講述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思考。

雪絨花的慶典

[捷克]博胡米爾·赫拉巴爾 / 徐偉珠 / 花城出版社 / 2018-5

林蔭小鎮中的村民們在赫拉巴爾用科爾斯克明晃晃的松木搭建的舞台上,上演「大孩子的遊戲」

在赫拉巴爾德晚年,他回到童年的故鄉寧布爾克城,進入他人生創作的全盛時期。在這裡,他寫下了自傳體小說《過於喧囂的孤獨》,也留下了這本鄉村生活的紀實——《雪絨花的慶典》。

「在我人生暮年,我回到了童年時的故鄉,謙卑地在林中生活,與當地村民和環境融為一體。在那裡我自然而然地汲取從生活中湧現的創作母液。家鄉的景觀和鄉村讓我意識到,他們比我具有更強的詩情畫意,比我更善於給自身設置怪誕的陷阱,故鄉人與自然在我眼中愈加的真實。在現實中我煥發了青春,勾勒出一幅幅人物畫,那群人始終是嬉鬧的孩童。我藉助語言合成思想的雕像,我複製了村民生動的對話,科爾斯克林區主題變奏的語流,我敘寫真實事件的文本、真實的人、真實的姓名。一群始終童心未泯的人物就這樣走入了我的文字。」

這是進入暮年歸隱山林的赫拉巴爾為生活寫下的劇本,林蔭小鎮中的村民們在赫拉巴爾用科爾斯克明晃晃的松木搭建的舞台上,上演「大孩子的遊戲」。

現在,讓我們讚美偉大的人

[美]詹姆斯·艾吉 / [美]沃克·埃文斯 / 程玗 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8-7

另類的非虛構作品,關於苦難和貧困

1936年的夏天,詹姆斯·艾吉和沃克·埃文斯受《財富》雜誌之託開始著手探索美國南方佃農的日常生活。他們在旅行中緊密合作,創作出的非虛構作品。這並不是我們慣常所見的,以故事為主的非虛構作品,作者以南方佃農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主題寫下的事無巨細的散文,關於他們的貧困、勞作、衣食住行……這部作品不吝筆墨地記錄了一方水土一方人,以及他們生動而赤誠的生命韻律。本書將對於讀者而言難以想像的存在轉化成身邊有形之人的模樣。它不僅是一次普通的記錄考察,更是一場對置於饑饉窮困中的人性的拷問。

批評理論的理念:哈貝馬斯及法蘭克福學派

[英]雷蒙·蓋斯 / 湯雲 楊順利 / 商務印書館 / 2018-5

如何才可以把真正意義上的主動選擇和意識形態的主動假象區分開?

我們如何才可以把真正意義上的主動選擇和意識形態的主動假象區分開?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為了做到這一點,意識形態批評需要給出一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如何運轉、權力如何分配等的描述,只有當生活在這一社會中的人們認同了這些描述之後,意識形態批評才能夠得以開始。意識形態批評工作的重心稱之為解放,即從意識形態的虛假主動性和自由中走出來。

本書從意識形態的角度批評的角度解釋了行為者的認知信念、興趣以及價值觀念是如何被形塑與製造出來並相互牽連,解釋了意識形態如何為特定的行為者形成主體性以及構建自我提供了某種限制性的、誘導性的框架。作為批評理論和意識形態批評領域的經典,本書不僅再現了意識形態「內在批評」的巨大潛力,還將法蘭克福學派(特別是哈貝馬斯)的意識形態批評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季風書園 的精彩文章:

適合青少年的哲學讀本:願你年少之時就把自己置身人類與星辰之間

TAG:上海季風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