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兩千根竹絲編一把扇子,這個家族的作品從清朝火到了現在

用兩千根竹絲編一把扇子,這個家族的作品從清朝火到了現在

GIF

這是一把從清宮中火到民國官場,又活躍於現代外交場合的扇子。

這是手望為你講述的第196個故事

編者 / 盡歡

——

青山綠水環繞間的巴蜀地區,竹子是最常見的東西。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均能享受到山水之間那一簇簇綠竹的優雅身姿。夏日午後,躺在婆娑竹影下,感受山間涼風習習,耳邊傳來風動竹葉的沙沙聲,讀一卷書或者睡一個午覺,都是極美的享受。

蜀地人民靠山吃山,竹筍、竹筷、竹筒、竹蓑衣、竹屋,各式各樣的竹編製品讓竹子物盡其用,無不展現了當地人的聰慧與手巧。清朝末年,一位聰明的礦工更是用自己的智慧與巧手,成就了一項舉世無雙的傳統技藝。

此人名叫龔爵五,年輕時的他是四川自貢鹽場的一名挑煤工人。在煤場時他看到一位從樂山來的商人手中的精美竹扇,令他羨慕不已。窮困的他買不起精美的扇子,就嘗試著自己編。

嘗試過程中,龔爵五觀察到好多成都商人手上的烘籠,烘籠上有利用竹篾的正反面色差編織出來的精美圖案。聰明的他受到啟發,也利用削下來竹絲內外側的色差編織圖案,發明了細蔑竹絲扇,也就是後來的龔扇。

清代竹編扇

1890年的一天,四川一位鹽商將龔扇進貢到清宮中, 這把小小的團扇扇面晶瑩亮麗,上面的花紋圖案細膩傳神,扇身輕盈無比,乍一看還讓人以為是絲綢製品,仔細把玩才能發現,扇面竟是由無數細如髮絲的竹絲編織而成的。

慈禧太后看到如此細緻用心的扇子,十分心喜,光緒皇帝當即賞賜了一面金牌並賜名「宮扇」。從此龔扇開始身價倍增,供不應求。

龔道勇作品《山水》

直到清朝滅亡龔扇的身價也沒有受到影響,新中國成立後,龔扇的第三代兩位傳人龔長榮和龔玉文(原名名龔長生)更是雙雙獲得四川省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龔玉文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後安然回國,不僅開創性地製作出兩面圖案不一的雙面龔扇,更將龔扇的製作技藝完整地傳授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

GIF

龔玉文作品《雙面扇》

到了第四代,龔家第一次打破了龔扇技藝傳男不傳女的傳統,龔道義、龔道勇和龔菊芬三兄妹共同將竹絲的製作工藝進行了加強。這相當於描繪扇面的「像素」進一步增強,製作出來的畫面更加精緻細膩,又是一次龔扇發展史上質的飛躍。

一百多年來龔扇的製作技藝只在龔家人間傳承,直到第四代傳人,為了更好地進行這門技藝的傳承,才打破了傳內不傳外的陳規,開始對外授徒。也因此,我們才得以窺探到這門精細到極致的「天下第一扇」的製作工藝。

龔道勇作品《飛天》

每一把龔扇從選材到最終的成品都是由一位手藝人純手工製作而成。要經過選材、做坯料、刮竹絲、編織、綳扇面及裝扇柄扇墜這幾個流程才能完成一把龔扇的製作。一般要歷時2到6個月才能製成一把扇子,其中匠心,可見一斑。

選材的時候,需要到四川布滿竹林的大山中,在山間背陰處尋找生長了剛好差不多一年的慈竹。因為背陰處的竹子為了爭取光照而拚命拔節,一個竹節的長度才能達到符合製作要求的一尺八寸五(62厘米)的長度,而一年竹的竹絲既柔韌又有彈性,最適合做扇子。

GIF

選材

更難的是竹身上不能有任何疤痕或者蟲蛀,否則做出來的扇面就會有黑點。為了找到這滿足諸多嚴苛要求的竹子,手藝人需要在深山中尋找上一整天。砍好竹子後小心包裹好帶下山,一到山下就要在竹節中灌滿水,以保持竹子的新鮮。

準備好刀具之後就可以開始做坯料了。先用刀把竹筒的邊緣清理乾淨,然後在一根比尺的比量下,將竹筒平均地分成22份,再一一劈開。

GIF

劈竹

隨後將竹片的竹皮和竹內地切開,這樣一來厚度就變成了1/2了。再從中間將竹片一分為二,寬度也變成1/2。如此重複三次後,竹片變得又細又薄。

接下來的步驟叫「過勻刀」。龔家先人們發明的這款勻刀是專門用來做龔扇的坯料的。勻刀兩個刀片間距2毫米,過完勻刀的竹片就有了統一的寬度。

GIF

過勻刀

過完勻刀的竹片還需要繼續層層剝離以達到更薄的程度。因為此時的竹片上還有青色的表皮,所以需要通過刀刮「去青」來去除青色對編織的影響。去完青的竹絲才算是真正的坯料。

GIF

去青

做一把龔扇需要700-2000根甚至更多的坯料,因此以前的手藝人經常在做坯料階段就將手指磨傷劃傷得需要一段時間的修養才能進行後續的工作。

緊接著便是長達半個月的刮竹絲工序了。經過用刀在指尖反覆細心地削刮,直到一條寬兩毫米的晶瑩透亮的竹絲出現在手上才算成功。竹絲颳得越薄越晶瑩,最終做出的龔扇就會越透亮越細膩。

GIF

刮竹絲

經過一個月左右準備好所有竹絲後,才能進入真正的編織階段。

把晶瑩透亮的竹絲再一分為二,竹絲表面顏色較深的正面作為經線,而竹絲內里側顏色較淺的反面則作為緯線使用。龔扇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竹絲正反面細微的色差來塑造人物和圖案的。

GIF

編織

龔扇的編織手法有挑、穿、壓、破四種。挑起深色的竹絲或者壓下淺色的竹絲來形成圖案,利用竹絲的穿插來編織扇面,這些都好理解。最具特色的是破的手法。

破指的是利用撥針將細如髮絲的竹絲再次一分為二的手法,讓竹絲細上加細,用在如人物眼部等細節的塑造及表現。

GIF

「破」的手法

經過極耐心細緻的編織,完成扇面之後,便到了最後綳扇面的工序。綳扇面就是將扇面綳在用鐵絲做成的骨架上,再將扇面抻平繃緊。

龔家綳出的扇面不僅緊緻且不變形,更神奇的是輕叩龔扇扇柄,可聞「砰砰」擂鼓之聲。這道神奇的工序也是龔家家規中絕不外傳的秘技。這為龔扇又蒙上了幾分神秘色彩。

綳好扇面後綴上扇邊,裝上扇柄和扇墜,一把龔扇才算製作完成。

GIF

綴扇邊,裝扇柄和扇墜

龔扇第四代傳人龔道勇在2006年獲得中國工藝的最高榮譽——獲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的作品《箜篌圖》大膽創新,打破了竹編藝術品不可能編織出直線圖案的「魔咒」。

作品中的箜篌及其演奏者栩栩如生, 他利用竹絲本身細微的色差組成富有層次感的畫面,在不同角度和光線下,龔扇呈現出朦朧變化之感。從這一側看,仕女仙子衣袂翻飛,飄帶忽隱忽現。從另一側看,四周花草明暗交替,煙雲若有似無。

GIF

龔道勇作品《箜篌圖》

2007年,這把龔扇歷史上編織難度最大的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們都被龔道勇的過人技藝所折服。

而今,龔家的第五代傳人,龔道義的女兒龔倩,龔道勇的女兒龔瑤妤及龔家作坊中的學徒們,正將這門被稱為「天下第一扇」的技藝傳承下去。

從清朝末年到現在,龔扇世家歷經了無數戰亂,非但沒有沒落失傳,反而一代比一代長進,在技藝上的創新層出不窮,直到現在龔扇已成為聞名海內外的藝術珍寶。

中國扇博物館藏龔道勇作品《洛神》

從第一代的簡單而細膩的竹編扇,到第二代在扇編圖案中加入了文人書畫元素,第三代傳人發明雙面扇,第四代傳人們改進竹絲削刮技術「提高像素」。

在龔扇技藝的傳承路上,最難能可貴的是每一代傳人在傳承基礎上的不斷突破。現在很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問題,除了傳人難覓,更在於抱陳守舊,對舊傳統太過迷信而難以進步的問題。借鑒龔扇的發展歷程,我想在發揚傳統技藝方面,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

資料來源:

央視網紀錄片:《農廣天地》 20150508 龔扇

紀錄片:手藝:龔扇細語【龔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藝中國 的精彩文章:

安岳石窟造像慘遭「翻新」:國人,請重拾對傳統的尊敬

TAG:工藝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