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顱戒毒法讓九成癮君子不再想吸毒,上線4年卻被緊急叫停
曾經有一項開顱戒毒的簡易手術號稱只有10%的復吸率。
一時間,癮君子與其家屬在毒品的深淵裡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然而這種方法卻同時讓戒毒者飽受性格大變、情緒失控等精神折磨,甚至自殺。
手術在我國問世4年後被衛生部緊急叫停。
對毒品上癮,本質是迷戀它給人帶來的愉悅感。
這也是大腦獎賞機制的功效。
毒品進入身體後,刺激大腦神經細胞產生「快樂激素」多巴胺。
正常人在完成特定任務時會分泌一定量的多巴胺使情緒興奮,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動力。
而吸食毒品卻能讓人毫不費力地獲得更多的多巴胺。
正常人(左)與吸毒者(右)腦中多巴胺的作用效果
輕而易舉獲得的巨大快樂讓人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然而過度追求多巴胺分泌產生愉悅的同時,也加速了它的耗竭。
更加頻繁和大量地使用毒品讓身體適應於高水平的多巴胺。
一旦藥效過去,正常生活中的愉悅感「含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
甚至產生焦躁、煩悶等負面情緒,這就迫使他們無法停止吸食。
於是在惡性循環下,吸毒者也就徹底依戀上不勞而獲的快樂,對毒品成癮了。
毒品危害身心健康,破壞個人和社會秩序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也只有清醒的人能保持這樣理性的認知。
一旦沾染上而形成毒癮,對其產生的依賴卻讓人在道理面前失去理智。
戒毒不僅要克服生理上出現生不如死的戒斷反應。
更要從意志上徹底斷除吸食的心癮。
因此戒毒一向是懸而未決的個人難題,也是社會隱患。
數不清的戒毒方法層出不窮,然而真正能發揮效用的卻幾乎沒有。
傳統方法多用藥物替代或戒毒互助會激勵
俄羅斯是海洛因等毒品的中轉基地,吸毒販毒情況嚴峻。
為改變這種狀況,俄政府每年用于禁毒的財政預算高達170億美元。
在禁毒工作熱切開展中,開顱戒毒手術在1998年應運而生。
在此之前,吸毒者用藥物替代的傳統方法戒毒後的復吸率高達95%以上。
而上世紀末,俄羅斯已成功做了2000例開顱戒毒手術,大約只有35%的復吸率。
毒品成癮主要是吸毒者在神經中建立起了「自我獎賞」的環路。
這種獎賞機制在打遊戲、網路社交等情況下也會形成。
比如贏得遊戲後,腦部獎勵系統中的細胞就會被刺激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讓人感到快樂。
而開顱戒毒則是破壞他們大腦中這些細胞。
斷絕了愉悅來源,毒品也就變得索然無味了。
首先,運用腦磁圖、核磁共振和CT機檢測吸毒者大腦中嗜好毒品的病理中心。
這些部位也就是吸毒後體內多巴胺活躍的地帶,被稱為靶點。
伏隔核是多巴胺邊緣通道的終點,也是葯癮的處理中心。
因此靶點一般集中在以伏隔核為主的腦邊緣區域。
CT掃描毒品渴求區
確定特定部位之後就是對其發起進攻了。
在頭顱的對應部位鑽兩個6mm的小孔,各插入一根直徑2.5mm的射頻針。
射頻針既作為電極測試單個細胞的電信號,進一步確定靶點精確位置。
同時也是殲滅靶點處神經細胞的武器。
開顱戒毒簡要流程
沿著射頻針用乾冰冷卻的丙酮*在靶點處循環流動約10分鐘。
這時冰晶就會使細胞破裂,同時切斷細胞之間的聯繫。
大約三周後再將自體的神經細胞種植補充回缺失的部位。
這就保持了大腦整體細胞的完整。
殺死了腦毒癮細胞,也就認為毒癮記憶被「奪去」了。
理論上,此後毒品已經不會對戒毒者有刺激興奮的效應。
*註:丙酮能使細胞迅速脫水,而冷卻處理則可以盡量減少熱效應引起周圍細胞的酶失活。
緊密聯繫的腦組織結構
這是當時應對戒毒具有最顯著效果的方法。
俄羅斯臨床應用上的偉大成功讓世人看在眼裡。
我國也深受毒品的禍害。
於是在2000年,西安唐都醫院就率先將這套方法借鑒過來,正式用於臨床治療。
此後在北京、廣州、上海、南京等十多個省市的少數醫院也相繼開展。
我國引入後改進增加了靶點的檢測數量,手術效果十分吸引人。
但相比傳統戒毒法而言,手術戒毒聽起來則令人害怕得多。
而且大眾普遍對於「開顱」有著無以名狀的恐懼。
因此在應用初期,許多戒毒者及其家屬都在糾結中望而卻步。
當時我國關於開顱戒毒手術也還未進行臨床研究。
但憑藉著俄羅斯兩年來充足的案例,也就對手術充滿自信。
於是起初對患者實施手術免費或價格優惠手段吸引吸毒者前來戒毒。
這才有了第一批接受手術戒毒的「小白鼠」。
唐都醫院臨床使用治療的60多例手術中,復吸率只有15%。
眼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但沒被毒死,還吃得美滋滋的。
飽受毒品殘害的吸毒者及家屬才由懷疑轉變為信任,甚至需求迫切。
越來越多的戒毒者寄希望於此徹底擺脫毒癮。
截止至2004年,全國已經實施手術500多例。
然而在原以為徹底與毒癮斷絕關係,重回新生的時候。
手術對人體造成的不可逆損傷也逐漸凸顯。
隨著接受手術的人數增多,病患戒毒後的副作用反應也顯現出相似的特徵。
一些戒毒者在術後出現性格大變、情緒失控等精神疾病。
雖然復吸率不高,但一旦復吸,他們的毒癮比戒毒前更加強烈。
一位有八年吸毒史的26歲癮君子在術後四個月自殺身亡就是一個極端的案例。
他在完成開顱戒毒手術之後出現了一系列異常的癥狀:
術後3小時,情緒異常興奮,甚至滿口胡言亂語;
術後1周,情緒變得焦躁,沉默寡言,失去味覺和嗅覺,經常頭疼;
此後,性慾急劇下降,開始瘋狂地復吸毒品。
原本日均100多元的毒資翻了10倍,吸毒方式也由吸食改為注射。
四個月後,他耐不住身體折磨,墜樓自殺了。
類似的案例在其他開展開顱戒毒手術的城市也有發生。
2004年11月2日,這項某些人眼裡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醫學創新被我國衛生部緊急叫停了。
而關於開顱戒毒的社會性與醫學爭議仍在火熱發酵中。
雖然從宏觀看,手術失敗只是少數個案。
相比強大的毒癮治癒效果來說,手術效果是利大於弊的。
但對於個人來說,一次失敗造成的就是終身折磨乃至死亡的影響。
不可否認,開顱戒毒是旨在造福人類的美好願景。
然而在技術要點、手術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仍不明確。
大腦邊緣部位與成癮機制相關的結構廣泛。
除了伏隔核以外,杏仁核、海馬等結構也與多巴胺的分泌有關。
因此在確定毒品渴求區靶點時難度較大,如今的技術未必能完整、精準確認。
也就是說,如今的臨床手術水平不一定能完全「抹去」毒癮記憶。
而且單個結構通常兼具多種功能。
比如杏仁核在既能產生情緒反應,也能調節內臟活動。
切斷其中的神經細胞往往也會破壞其他功能。
伏隔核是神經元的的聚集體,其信息處理的功能就更重要了。
大腦獎賞形成的成癮機制、強化學習、情緒、認知處理等都離不開它的控制。
杏仁核在大腦中的位置
有研究人員用電極損害大鼠的伏隔核核部。
發現它的一些高級生理功能,例如聯合學習、衝動控制等能力遭到破壞。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戒毒者在進行開顱戒毒手術後多發生情緒突變。
手術戒毒者相對於傳統戒毒者來說,往往承擔著更大的心理負擔。
術後性格的改變讓外界對其看法發生變化。
也許程度並不大,但這種異類感也極有可能是壓倒戒毒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手術後再次萌生的復吸想法也可能讓戒毒者徹底對戒毒絕望。
從而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極端困境。
這樣的心理變化,則是比毒癮更難戒除的障礙。
而信息不對等也是釀造悲劇的原因之一。
醫院方必然知悉手術在臨床應用上研究不完善的問題。
而患者眼中卻只有10%複發率的誘人數據。
對於毒癮戒除的迫切渴望搶佔了對於危險的理性質疑。
而部分家屬甚至寧願要一個不健全的孩子,也不願意接受一個有毒癮的孩子。
這種對於戒毒的扭曲渴望也助長了開顱戒毒手術的開展。
因此不乏吸毒者及家屬跪求院方為其開展手術的現象。
據統計,我國已開展的開顱戒毒手術中成功治癒的比例接近90%。
但醫院在術後通常開具一種叫「納曲酮」的強效防復吸藥物,藥量為兩個月到半年。
而沒按要求服藥的戒毒者則佔有較大的復吸比例。
因此這也遭到質疑,到底是手術還是藥物在發揮作用?
開顱戒毒方法下誘人的復吸率也許摻雜著不少水分。
但不可否認,開顱戒毒的確開拓了科學戒毒的新方向,也必然受到更嚴格的關注。
少數失敗病例的負面影響一定程度上被媒體放大了許多。
這對手術的評估工作帶來的輿論影響也是造成手術叫停的一大原因。
新技術的產生往往受到來自各界的巨大阻力。
人們在理性質疑的同時,也應該給予足夠寬容的發展溫床。
但學術研究與臨床服務之間的轉變還應穩妥謹慎,不可操之過急。
否則病人本身成了檢驗技術的試驗對象,救人的手術也將成為死亡的冒險。
*參考資料
汪一江. 「開顱戒毒」的倫理困境[J]. 醫學與哲學, 2005, 26(5):34-35.
余鵬, 崔彩蓮. 直流電損毀伏核亞區對大鼠嗎啡獎賞效應及天然獎賞的影響[C]// BiennialMeeting and the,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2007.
楊江. 開顱戒毒手術爭議不斷,術後生不如死?人民網. 2005.
柏青. 「開顱戒毒」,為戒毒者打開新窗[J]. 健康必讀, 2004(9):14-17.
_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神葯為何這麼貴?研究半世紀,兩奪世界第一,出了五位頂級醫學獎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