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明慈心發,百千萬種

明慈心發,百千萬種

七、明慈心發者:慈倚根本前後。

忽緣一切眾生,取其樂相,無怨無惱,悅心適意;或見得人中樂,或見得天上樂。善修得解,定心分明,無一眾生不得樂者。初躡躡細靜,後轉深定。

但所緣有三:

若緣親人得樂,名「廣」;中人,名「大」;怨人,名「無量」。又,緣一方眾生得樂,名「廣」;四維,名「大」;十方,名「無量」。

此定有隱沒、不隱沒。若心緣眾生,決定作得樂想,心甚分明,而所緣處不見眾生得受於樂,是內不隱沒而外隱沒。復有內心明凈,外見得樂,是為內、外具不隱沒。

若先得此定,後發五支功德者:

初覺眾生悉皆得樂,心與定合,自心亦樂,善修得解,名「覺支」。

分別得樂,或人中、天上,無量差品,皆悉明了,名「觀支」。

怨親平等,無復畏怨憂親之苦,名「喜支」。

喜支動息,心神愉懌,亦如所緣得樂之相,名「樂支」。

定法轉深,持心不動,名「一心支」。此名同根本,而法味永異。如糖蜜和水,冷同味別。若發單根本,報止梵眾、梵輔;若得慈定,則報為梵王。其果既勝,因亦大矣。

若先得根本,後加慈定,根本益深也。

又,於慈定中,發二禪,內凈四支成就;又發三禪,樂具五支成就;又發四禪,一一與諸禪相應,支林具足而法味倍增,如前喻。

但慈心本緣他得樂。內受樂定,外見他樂,此相齊三禪。四禪但見他得樂,內無樂受,以舍苦樂故。是為小乘如此分別。佛或時破執為緣,言:慈心,福至遍凈;悲心,福至空處;喜心,福至識處;舍心,福至不用處。但菩薩恆與慈悲具,何地而無慈悲?慈悲熏一切善,豈止齊三禪耶?此一往語耳。

若先髮根本,後發慈定,亦如是。然皆暗證隱沒;或內不隱沒而外隱沒。

若依特勝、通明發慈定者:

所依之定自是一邊;能依之慈附起不濫。此定既有觀慧,慈定亦不隱沒;五支法味倍勝根本。

或因慈定而發特勝、通明:

此之慈定亦不隱沒,禪味亦深。

或因慈定發小、大不凈。

不凈取眾生破壞相,則無眾生可緣,誰得此樂?

雖無眾生有漏中樂,而有涅槃樂,是發法緣慈也。

問:慈緣眾生凈相,無瞋惱,取其好相;不凈觀破壞眾生,取其惡相,云何相發?

答:此亦無妨。如雖見不凈,不妨又見凈人端正衣裳。雖生慈定,不妨不凈。

慈定亦能莊嚴背舍等,使功德倍深,勝單發不凈;或互相發。

餘三無量心發更互,准慈定可知。

若四無量附根本發,即成有漏;附特勝、通明發,即成亦有漏亦無漏;附不淨髮,即成無漏。

因緣不同,慈定等深淺百千萬種,不可稱說。

譬如欲界四大色,造種種地,青、黃、赤、白,高下不同;造種種樹木草果,甘、苦、辛、酸,葯、毒、香、臭;造種種人,端、丑、聰、鈍,貧、富、善、惡;造種種禽獸,毛、角、飛、走。無邊種類,差品不混;各隨性分,任力所能。如薄福人,但資稗、粟,不信有甘蔗、蒲桃。

色界凈法亦復如是。轉變支林,種種滋味,更相添糅而不混和。乃至四無量心,彌復曠大。何以故?眾生無量故,想其得樂亦復無量;諸法無量,附諸法發支味亦無量,不可稱計。眾生薄福,不信禪定;設信一法,不信無量功德。如山左不識珍羞,井蛙之非海若,甚可憐愍﹗其能信者,知聖境難思,不生誹諦。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微信:dy-yuquanchansi

天台祖庭 智者道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摩訶止觀|十法成就,疾入法流(兩百零七)
道偉法師|菩薩修行的中心主題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