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養生從哪裡開始?司馬承禎《坐忘論》的養生觀這樣講的!

養生從哪裡開始?司馬承禎《坐忘論》的養生觀這樣講的!

養生從哪裡開始?

怎麼養生?

......

這類問題經常是熱衷養生的朋友希望了解的,但是很多時候得到的答案都是「靜心」。但對於這個回答似乎覺得不滿意,有點紙上談兵的感覺,今天我們來聊聊,養生到底從哪裡開始?

【司馬承禎《坐忘論》的養生觀:養生須靜心】

心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若心神虛靜至極,意志平和,心曠神怡,那麼精氣則可內斂充盈,形體強壯,抗邪防病,盡享天年;而若心神躁擾過度,必然會損耗精氣,傷及臟腑,損壽折年。所以司馬承禎主張修心,認為「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因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收心第三》)。他的收心是以「心」體道,達到與道為一的本體境界。

(一)心神之重要

對於道與心的關係,司馬承禎把心與道看成是即本即體的關係,道就居在心中,而心的本體也就是道。如「源其心體,以道為本,但為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則道自來止。」(《收心第三》)這裡說明了心與道具有本質的重合性,強調心神的重要性,從而使修心得道成為可能。同時,由於蒙蔽和塵染而致心與道相隔的狀況,從而心受牽制,神必受擾。若求清心安神,定要收心,以免心擾動神。如「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收心第三》)。只有心神正常,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才能夠協調正常。這就是心神的主導作用。如「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適今有」(《泰定第六》)。所以,安神先要養性修心。

(二)心煩之危害

心若煩亂則會擾亂心智,耗損精氣,既對身心健康有害,又會影響修道,所以司馬承禎在《坐忘論》中分析了心煩的危害。如《收心第三》中指出:「凡住有所,則自令人心勞氣發,既不合理,又反成疾。」「實莫多思,多思則以智害恬,為子傷本,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若聞毀譽之名、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在《真觀第五》提到:「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

(三)靜心之方法

至於如何做到靜心,如何避免心煩,司馬承禎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方法:

一是要安養除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不得定」。「若心得定,但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定分。」「所有聞見,如不聞見,則是非美惡,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則道自來止。」只有「凈除心垢,開釋神本」,「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收心第三》)。

二是對雜事不想不求,「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若潰癰,故知用志不分,乃凝神也;心之虛妙,不可思也」。「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泰定第六》)。

三是不要計較得失,「雖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則有事無事,心常安泰」(《真觀第五》)。

由此可見,養生最基本的還是從「靜心」開始!這關過不了,其他的任何都是白費!

文章 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一派道家養生 的精彩文章:

陽氣足,一生少病!
最簡單的補腎方法——外勞宮補腎法

TAG:正一派道家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