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制定的一政策,讓女性苦不堪言,影響後世五六百年

朱元璋制定的一政策,讓女性苦不堪言,影響後世五六百年

原標題:朱元璋制定的一政策,讓女性苦不堪言,影響後世五六百年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男女地位是非常懸殊不等的,女性地位低下,要受到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四種權力的支配。這四種權力是束縛婦女的四條繩索。


在封建社會的「儀禮」上,有所謂「七出之條」的規矩。七出之條即:「 無子,一也 ; 淫泆,二也 ; 不事姑舅,三也 ;口舌,四也; 盜 竊,五也 ; 妒忌,六也 ; 惡疾,七也。丈夫可以用其中的任何一條為借口,命妻子離去。所以也稱「七去」。至於男子本身,則根本不受什麼限制的。


與七出之條相輔應的是「三從四德」。所謂三從指:「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終女子之一生,是沒有獨立地位與獨立人格的。所謂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即要求婦女屈從男權,謹守所調品德辭令、儀態和手藝的「閨範」。



這時雖然已有了這種束縛女子的思想,但在女子再嫁的問題上,社會上還不以為是罪大惡極的。在唐代,居然有二三十位公主改嫁,唐玄宗更直接,把兒媳婦變成了寵妃。即使是到了理學抬頭的宋朝,女子改嫁依然很寬容,王安石的兒子王雱身患重病,人還未死,王安石便做主讓兒子與兒媳婦龐氏離婚。為了不讓兒媳背上被休掉的名聲,王安石親自為兒媳擇夫,並將其風光地再嫁。


到了明朝,理學成為官方思想,對女子的禁錮才開始緊了起來。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對貞節更是竭力提倡,他下令凡三十歲前守寡的女性,到了五十歲以後,要免除本家差役,旌表門閭,貞節牌坊便從此出現了。



在過去,獲立貞節牌坊是一件很榮耀、倍有面子的事情,無數寡婦以得到貞節牌坊為榮,此舉進一步助長了女性的虛榮與家族的榮耀慾望。於是出現了丈夫死,妻子殉情、未婚夫亡終身守節、夫死終生不下樓等種種行為。極端者,如果女子被調戲了,便要自殺以證清白,而封建衛道夫們,對此卻大聲叫好。


朱元璋的旨意發出後,從此寡婦嫁人成了一件很丟人的事情,被認為敗壞門風、不守婦道。此風流毒數百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以後,守寡陋習才開始被摒棄。

可見「守寡」不僅剝奪了女性正常的人身自由和做人尊嚴,更壓抑了無數女性對家庭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極其不人道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大觀園 的精彩文章:

千古絕對,上聯:塘里水鴨,嘴扁腳短叫呷呷;下聯經典至極!
經典絕對,上聯:小豬連頭一百,左宗棠的下聯太霸氣了!

TAG:文史大觀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