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清八旗入關後,究竟還有誰在「反清復明」?

滿清八旗入關後,究竟還有誰在「反清復明」?




公元1644年,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率滿洲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一片石大敗李自成十萬人馬,此戰的勝利,開啟了清王朝入主中原的徐徐大幕。當年四月三十日,大順軍放棄北京向陝西撤退,五月清軍進佔北京,九月順治小皇帝從盛京遷都京師,即「定鼎燕京」!




那麼,明亡之後,都有哪些人在反抗清朝統治,並要求恢復明朝執政,高喊出「反清復明」的口號呢?其中包括台灣的鄭氏、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還有一些民間秘密結社,另外讓人想不到的是,竟然還有中國一位近鄰——當時的朝鮮李朝。












鄭成功去世後,台灣發生爭儲內鬥,其子鄭經歷經系列之戰,終於平息了內亂,佔據台灣,設六部管理政務,建立行政體制。公元1663年,曾被鄭成功打敗的荷蘭殖民者企圖趁亂奪回台灣,而清軍也欲掃除隱患,便勾結荷軍一道進攻金門、廈門。鄭軍武器不敵荷蘭,又考慮到金門、廈門離大陸太近,不利持久作戰,於是放棄二島,一心防守台灣。




公元1665年四月,清荷聯軍進攻澎湖,不想中途遭遇颱風襲擊,死傷人馬、損壞戰船無數,只好無奈撤退。清廷見武力無法統一台灣,只好派出使臣去和鄭氏談判,但鄭經以不能「剃髮易服」為先決條件,導致和議破裂。










公元1666年,鄭經為收復台灣全境,發兵猛攻基隆荷軍,兩年後,荷蘭戰敗退去,從此放棄奪回台灣的念頭。統一台灣後,鄭經高呼「反清復明」口號,公然對抗大清。清廷實行海禁,欲困住台灣命脈。鄭經暗中派人賄賂清朝將領進行走私,同時聯絡日本德川幕府,大量購買日本鐵器、盔甲,又聯絡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通商條約,獲得大量火藥和英國僱傭軍。




 就在鄭經磨刀霍霍、整軍備戰之際,大陸發生「三藩之亂」。原來,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久據數省,各自擁兵自重,成尾大不掉之勢,嚴重威脅到大清統治,康熙決然下令三藩撤出山海關之外,因此在公元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以擁護「大明三太子」公然打出「反清復明」的口號,起兵造反,並致書鄭經,邀約響應,中原大地烽煙再起,民心大動!










公元1674年,鄭經應耿精忠之約自台灣出兵,戰船一路抵達廈門,但耿精忠見鄭經兵力太少,竟背信棄義,取消與鄭經協同作戰的計劃,雙方出現嫌隙。鄭經見狀,便南下廣東,去攻打正在猶豫不決的尚之信,尚之信難敵鄭經軍,只好加入三藩反清陣營,同時將惠州讓給鄭經駐紮,三藩自此連成一片,東南各省反清實力大增。可沒過多久,在清軍反撲之下,人心不齊,耿精忠率先向清朝投降,如此一來,鄭經就直接與清軍主力發生正面對抗,幾個回合下來,鄭經落敗,只好退守廈門,不久因軍隊補給不足,慢慢放棄沿海據點,一直退回到台灣,公元1681年,鄭經去世,兒子鄭克臧繼延平王,後遭馮錫范擁立鄭克爽發生內鬥,鄭克臧遭馮錫范絞殺。自此,台灣鄭氏反清復明的浪潮漸漸消逝。



實際上,從「剃髮令」實施以來,民間一股「反清復明」團體也在暗暗醞釀,這就是有名的「天地會」。天地會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又稱「洪門」,起初由一些底層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為求互助而秘密結社,不想漸漸做大後遭到清軍的鎮壓,因此天地會曾多次舉行公開的反清復明鬥爭,其中有:乾隆五十一年台灣林爽文起義,六十年台灣陳周年起義、嘉善起義,咸豐元年到五年的廣西大成國起義、昇平天國起義,三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廈門小刀會起義,這些起義風起雲湧,連綿不絕,雖屢戰屢敗,但星星之火,一直堅持到民國建立。











另外,當時毗鄰東北的朝鮮李朝,也在暗中運籌「反清復明」的北伐計劃,這一點恐怕鮮為人知。原來,當初在滿洲與明朝爭戰時,朝鮮常派兵支援大明,薩爾滸戰役後,清軍為鞏固後方,於1627年、1636年兩次發兵朝鮮,朝鮮兵力羸弱,難以抗衡,損失很大,因此對清軍產生極大的仇恨。滿清入主中原後,朝鮮表面臣服,暗地卻稱清帝為「胡皇」,清使為「虜使」。



朝鮮君臣認為,朝方服事大明三百年,早已情深義重,何況神宗有再造之恩,更是義則君臣,恩同父子。當年大明幫助朝鮮抗擊日本侵略,朝鮮歷代不忘,因此一直暗中操作「反清復明」的北伐計劃,為了這個計劃,朝鮮孝宗採取系列擴軍措施,增加漢城御營廳軍至一萬四千人,成立大炮攻堅部隊,禁軍從六百人增加至一千人,並全部改編成騎兵,本來還欲訓練漢城都監軍一萬人,御營廳軍增加兩萬人,但由於財政困難而擱淺。兵力不足,加上懼怕清廷問責,因此一直未敢貿然發動北伐。到1683年,大清統一台灣,南明滅亡,朝鮮李朝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只好取消計劃,北伐終成泡影。











雖然表面不敢妄動,但朝鮮李朝王室對明亡始終進行著追思活動,歷代君王從不忘在宮中焚香朝拜。1704年,在大明滅亡六十周年時,李朝肅宗率大臣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至1749年乾隆時期,朝鮮以明太祖、明神宗、明毅宗(崇禎)並享大報壇,且在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凡此種種,不可勝記。朝鮮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之後在紀年方面,除去對清朝的公文賀表外,內部一切公文、祝文仍沿用崇禎年號,在民間,直到清朝末期,還有人在朝鮮能找到「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由此可見,朝鮮心念明朝情義是多麼至誠,但在比他強大的清廷面前卻又不敢絲毫暴露,只能在隱蔽狀態下默默愧嘆。所以,朝鮮對清朝是一面鄙視,一面又恪守著無奈的藩屬朝貢。




作者:

李廣,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女相士為周亞夫看相,說他三年後會封侯,過九年就會餓死,多年後竟字字應驗!
有商住房無父母贍養壓力的武大郎:愛情是創一代消費不起的奢侈品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