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蜀漢之敗亡,真的敗在諸葛亮不識時勢上?

蜀漢之敗亡,真的敗在諸葛亮不識時勢上?

有不少人認為蜀漢之敗亡,就該由諸葛亮負責。他們認為諸葛亮「不識時勢」,以疲弱之蜀而屢屢興兵伐魏。結果窮兵黷武、耗盡蜀漢的國力,從而導致蜀漢不可挽回的敗亡命運。甚至還有人以劉禪能在亂世中安享四十餘年的天子之位,就認定劉禪不是庸主,而是「大智若愚」的英主。然而,我們根據當時的情勢來仔細分析一下,果真如此嗎?

關於諸葛亮屢屢興兵伐魏的原因,諸葛亮在其《後出師表》寫道: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劉備政權的國號叫「漢」而不叫「蜀」,只有打敗曹魏、還於舊都,才能稱作為「漢」。而偏安於蜀地,就失去了其政權的正統合法性,而只能被視為地方政權,被稱作為「蜀」。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不討伐曹魏的話,王業就消亡了,與其坐等王業的消亡,不如放手一搏。

諸葛亮還在《後出師表》的後段中詳述了伐魏的六點理由(詳情可參閱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但我認為其核心理論,可以概括為三點。

其一,不可以坐安天下。許多人會站在存續蜀漢政權的角度上,主張利用蜀地險要的地形以固守。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地地形險要,便於固守。但是,我們根據歷史上立足於蜀地的政權;白帝公孫述、蜀漢、成漢、前蜀、後蜀、明夏等等。又有哪一個政權,能依託地形能固守住蜀地?兵法家吳起也曾說過:固國不以山溪之險。蜀地的地形,並不足以為依託。

而以蜀地的人口、土地等各方面的資源來說。在亂世中,是可以固守一隅的;而一旦外界的戰亂被平定,在其外部出現了強大的政權的話,蜀地是不能相抗的。歷來想固守蜀地的政權,也都沒有好下場。用曹操的話來說,這些都是「守戶之犬耳」。

其二、利用目前的民心與軍心。蜀漢政權中主張北伐的,是以荊襄勢力為主。而蜀地的本地勢力基本上是反對北伐的(其一,被外來勢力壓制,對蜀漢沒有感情。其二,戰爭會增加其負擔,不願打仗)。如果不趁機北伐,而一旦跟隨劉備入川的荊襄勢力的將士老去的話。用諸葛亮的話來說: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都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

而在北方,曹魏政權也剛建立不久,百姓們對「大漢」還是有一定程度「追憶」的。此時北伐,曹魏政權的民心易被撼動。而隨著時間的越久,百姓們對「大漢」的感情就越淡,而曹魏政權的基礎就越穩固。

其三、蜀漢宜速戰,而不利相持。諸葛亮言道: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曹魏的地盤與人口都是蜀漢的數倍,如果先休養生息,長久相持的話,曹魏的「回血速度」更快,更不利於蜀漢一方。所以,要在戰爭中尋找機遇。

蜀漢的敗亡,其根源還是敗在雙方的實力過於懸殊上。而諸葛亮的積極進取的戰略思想是極其正確的,可以說是機遇沒有眷顧諸葛亮。而劉禪確是十足的庸主,也沒啥好「洗白」的。鄧艾只以偏師入蜀,而劉禪在蜀地經營四十餘年,尚有很大周璇的餘地。卻偏聽譙周之言,舉國而降,其時局再艱難兇險,還能比得上赤壁之戰時的劉備境遇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魏延為何比趙雲,更能獲得劉備與諸葛亮的重用?
秦國變法後最大的敗仗,被孟子學生揍得稱「西藩之臣」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