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鳥類竊聽警報為我所用:有助於保護瀕危物種

鳥類竊聽警報為我所用:有助於保護瀕危物種

鳥類經常偷聽其他物種發出的警報,以便利用群體力量尋找危險。如今,據《當代生物學》雜誌報道,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從未見過發出這種叫聲的鳥或捕食者,細尾鷯鶯也可以學習這些陌生的叫聲。而且,這些鳥能夠通過熟悉的警報叫聲聽到陌生的聲音來識別新的警報。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 Robert Magrath 說:「在這裡,鳥類能從其他動物的警報信號中了解其含義,而不需要看到捕食者。這意味著存在『社會學習』,即個體從其他個體那裡學習,而不是通過直接經驗。」

Magrath 小組一直對鳥類報警聲和偷聽其他物種感興趣。他們之前的研究表明,鳥類可以識別其他物種的叫聲,這並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據說,鳥類是通過直接經驗來學習的。但是該校的 Dominique Potvin 和 Chaminda Ratnayake,以及英國布里斯託大學的 Andrew Radford 等人懷疑,鳥類也可以通過仔細聆聽其他鳥類的叫聲來學習。

該研究小組給細尾鷯鶯播放了一種結合其他鷯鶯和其他鳥類警報聲的不熟悉的聲音,從而對它們進行訓練。起初,這些鳥兒並沒有因這些不熟悉的聲音逃離。但經過訓練,它們經常在聽到這些聲音後逃跑。

實驗結果顯示,在 1 周的反覆測試中,細尾鷯鶯的反應同樣強烈。這並不是說細尾鷯鶯變得更謹慎了。相反,它們學會了將新警報聲與已知的報警聯繫起來,即便它們從未見過發聲者。

「結果是驚人的。」Potvin 說,「細尾鷯鶯聽音學聲的本領顯示了野外動物的社會學習速度有多快,考慮到在許多環境中很難看到捕食者和呼叫者,這種策略很可能會派上用場。」

研究人員說,無論如何,社會學習都有助於解釋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竊聽現象。新的發現也可能為保護工作提供幫助。瀕危物種在圈養環境中繁殖良好,但在被釋放後不久便被掠食者吃掉。正因如此,人們開始在放生前訓練它們識別捕食者。「該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訓練參考。」Magrath 說。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易滴 的精彩文章:

美陸軍開發可供發電的新型鋁基納米合金粉末

TAG:科易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