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何以樂,樂彼幽獨
文化
08-16
人生所求,大抵不過是逃脫了世俗煩惱後,躲進小樓自成一統,從此「不知春,不知夏,不知秋」。卻也不必擔憂此後再無樂事。隱者之樂,自有「奚山作伴,雲月為儔。但樂清閑,樂自在,樂優遊」。
只可惜一心慎獨清修者,大都不敢明目張胆地妄談「行樂」之事,似乎於他們而言,耽於此間勢必墮入享樂與奢靡之道,由此便也辱沒了起初的那顆逃禪隱逸之心。實則非然也,「行樂」二字貴在一「樂」字,又與那窮奢極欲的尋歡作樂何干?
李漁在《閑情偶寄》的「頤養部」中提出「行樂第一」,開篇嘆道:「傷哉!造物生人一場,為時不滿百歲。況此百年以內,有無數憂愁困苦、疾病顛連、名韁利鎖、驚風駭浪,阻人燕遊,使徒有百歲之虛名,並無一歲二歲享生人應有之福之實際乎!」正如李漁所言,人生百年實屬不易,如何及時行樂便成了眾人所求頤養長生之法。
然「行樂之事多端,未可執一而論」,是以更應學會如何「隨時即景就事行樂」。心閑日長,或得一曲琵琶切切,或得一壺清茶香茗醇厚,或得一籃芳華簇簇,或得一盞紅燭幽幽。更賞院中小景四時有別而晝夜不同,有松石相映,鳥鳴其間,此中之樂,在悠然自得。
「不樂不居居便樂,樂其樂也意如何」。得一清閑之所樂居其間,此生當足以。
最後,推薦您讀本書:
(本文來自:文人空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拾遺
古今,格物鑒器!
閑情雅趣|人文空間|古典傢具|器物之美
點擊「
閱讀原文
」,歡迎進店逛逛

TAG:拾器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