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延禧攻略》:現代女性主義的舒爽宮斗劇

《延禧攻略》:現代女性主義的舒爽宮斗劇

在這個幾大流量的劇都悄悄撲街的暑假,於正的《延禧攻略》成了最後的贏家,貓眼數據顯示,《延禧攻略》於8月12日單日播放量高達5.3億,打破今年全網電視劇+網劇單日播放記錄,同時,截止到8月14日,總播放量已達到56億。

憑藉富有質感的畫面和利落快意的劇情,《延禧攻略》吸引了大量粉絲,暫時幫助於正摘掉了他的「雷劇」標籤。

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延禧攻略》仍有抄襲之嫌,但曾今那個總是被人嘲笑的於正,如今做到了很多同類電視劇沒能做到的:在一部「大女主」劇中,一定程度上真正表達了女性主義。

《延禧攻略》雖然表面上看是一部清宮劇,但是其本質是非常前衛的,即使這對於一部古裝宮斗劇來說並不是一個值得誇耀的優點,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需求。

比如:隱晦地表現了同性戀;讓反派喜塔臘爾晴說出讓厭惡她的觀眾也無可辯駁的男女平等言論;刻畫了一個被責任困住、但仍然嚮往自由的富察皇后。

端莊賢淑的一國之母、觀眾最喜愛的容音小仙女,也曾有過喝茶看戲騎馬的少女時代,在宮規森嚴中偷偷牽過丈夫的手,也因為比丈夫多說了兩句話而被先太后罰抄《女戒》。

然而,即使她逐漸被馴化為封建禮教定義下的賢皇后,內心仍然不認同這些「吃人」的規矩,這也是她後半生矛盾掙扎的痛苦之源。而她的反抗開始於不服禮教的瓔珞的出現,並最終以自殺實現徹底的掙脫。

從「靠男人」到「靠自己」

《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瓔珞,從一個小宮女成長為令貴妃,可以說在封建社會宮中女子能夠涉足的領域中,做到了極致。

魏瓔珞打怪升級的過程,雖然有主角光環加持,但總的基調是「靠自己」,這是一個孤勇到有些疏離的角色,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善於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與小太監、皇后等角色之間,也是互為依傍的,並沒有很明顯的無功受祿之感,這一點在國產劇中非常難得。

參考隔壁同期大女主題材劇《扶搖》,原著小說本身是女強文,而電視劇卻披了個大女主的皮子,硬生生將女主拗成了靠男人上位的人設,在初期涉嫌抄襲《哈利波特》的熱度過去之後,就沒有太多討論度了。而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徑,在國產劇里並不少見。

今年上半年的《北京女子圖鑑》、去年大熱的《我的前半生》和《那年花開月正圓》等等,明明是女性自強奮鬥題材,卻一次又一次藉助劇中男性的助力,走上所謂的「人生巔峰」。甚至《北京女子圖鑑》中女主的引路人、一個已經成功的女強人角色,都是靠著多次離婚積累起財富,這無疑與此類題材電視劇原本想傳達的東西是相悖的。

這些設定之所以不受歡迎,是因為與社會現實脫節太厲害,與受眾群體的需求相去甚遠。中國大部分成年女性都有自己的工作,對男性的依附程度越來越小,然而,她們的職場處境並不樂觀,人們對女性職員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並隨著生活壓力增大和社會矛盾的激化而愈發難以改變。

女性觀眾期待著文藝作品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扭轉這一觀念,卻發現那些號稱大女主的作品正是女性刻板印象的暗中推手,劇中女性角色依靠男人得來的成功,也是對女性個人價值的貶低。而作為在此類電視劇的受眾中佔了大多數的現代女性群體,並不認為這樣的劇情符合她們的性別觀和價值觀,甚至感到被輕視,漸漸地也就不願買賬了。

然而,雖然《延禧攻略》在女性角色的刻畫上有了不小的進步,但也稱不上是一部足夠優秀的大女主作品,細想來,《延禧攻略》不過是將男性的幫助轉嫁到了編劇金手指上,不但與封建社會現實極不相符,女主角的種種布謀和頻繁化險為夷都是合理性存疑的。

擺正了主題,卻仍講不好故事

《延禧攻略》雖然在全局調性和人物塑造中滿足了觀眾的期待,但並沒有與之相配的劇情支撐,於正對觀眾的需求有很精準的把握,但缺少寫好一部劇的筆力,劇中角色缺乏合理的成長,金手指從頭開到尾,所以《延禧攻略》也只能流於「爽劇」層次。

這也是如今國內電視劇市場的通病,很多時候我們知道這部劇想要表達的東西是好的,但劇情的設置浮於表面,落不到實處,與觀眾所體察的現實生活是脫節的,也就戳不到痛點、難以引起共鳴。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編劇自身能力以及社會洞察不足外,我國特色的審查制度的掣肘,有時也會對某些社會題材的發揮進行限制,進一步考察了編劇帶著鐐銬跳舞的能力;除此之外,國產劇的觀眾群體因為過於龐大且類型複雜,劇的定位很難精準清晰,有時編劇試圖討好所有類型的觀眾,卻弄巧成拙使得劇情空泛;編劇話語權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資本導向的電視劇製作,往往很少追求劇本身的質量,劇情設計往往被資方和演員方的非專業意見左右。

參考國外女性主角的電視劇,比如曾在社交網路上大熱一時的《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描述一個家庭主婦蛻變為脫口秀大師的故事,和許多國產劇中的整體套路類似,但在劇情推進的處理上卻遠勝於國內大部分同類電視劇。

主角麥瑟爾夫人在最開始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家庭婦女,對丈夫的討好到了病態的地步,「在丈夫睡著後卸妝護膚、並在丈夫醒來前畫好完美的妝容」這一點曾在網上熱議,鮮明體現了麥瑟爾夫人不健康的「悅他」心理;為了實現丈夫的理想,麥瑟爾夫人陪他去表演脫口秀,替他爭取上台機會,而自己在台下做筆記,指出丈夫表演中的優缺點——這些表現麥瑟爾夫人初期性格特質的劇情,恰好是對她後來自己成為脫口秀表演者的鋪墊。

麥瑟爾夫人從丈夫出軌離婚、她需要自己養活自己開始蛻變,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斥著逃避、掙扎和碰壁,人際關係也岌岌可危,她甚至一度想要接受丈夫的道歉,回到婚姻生活中去。

這部劇做了很多戲劇化的處理,但角色的行為仍然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女性在家庭與工作間的取捨掙扎、特定職業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夫妻雙方的相處模式等等,而女主角一點點從「女性」身份中掙脫出來的過程是走在前期鋪墊和她本身做出的努力之上的,「想要表演脫口秀」這個想法,也在一次次的波折和猶豫中愈發堅定。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中,人物刻畫複雜而豐滿,劇情有著合理漸進的發展,能夠引起觀眾的共情。這一點是我們的電視劇中十分欠缺的。

觀眾與編劇的良性配合,才能成就好故事

一部電視劇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本身,而一個故事的好壞也不僅僅是由熱度高低判定,還要看故事最終表達了什麼,爆款劇很多,但能在中國電視史上留名、多年以後還能拿出來品一品的劇集,近幾年卻越來越少了。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觀眾其實也難辭其咎。

如今的觀眾對於人物有著苛刻的要求,無視人性的幽微複雜,將正面角色與反面角色清楚地割裂開來,希望正面角色完美無瑕,而反面角色的搖擺被視為虛偽。

十幾年前的《流星花園》重播後,收穫了一堆辱罵杉菜綠茶婊的言論,《情深深雨蒙蒙》中主角的感情搖擺也不斷被拿來鞭屍,彈幕里的三觀論統一了評價標準,一點點人性的掙扎都會被視為「三觀不正」,遭受大量質疑。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這些過激言論更容易傳播,誤導編劇後續作品的構思。

如此一來,編劇也不敢放手寫複雜的人物,將角色套進既定的正反派模板中是一個看似更保險的選擇。尤其是女性角色的處理,在三觀方面受到的約束更為嚴重。

如今女性題材電視劇的困境是製作方和觀眾共同造成的,市場就是互相選擇的過程,一個良好的市場需要兩方的平衡與配合。

考慮到電視受眾以女性為大多數,「大女主」題材只會越來越火,但近幾年的大女主題材愈發同質化,離女性主義也越來越遠,《扶搖》的失敗證明這種套路已經讓人審美疲勞了,《延禧攻略》是一個稱得上進步的改變,但離優秀還差得很遠。

文藝先行,文藝作品應當有領先於時代、正確引導觀眾的擔當,而不是將刻板印象進一步固化。真實、立體、行為合理的女性形象在國產劇中是非常欠缺的,而這種欠缺也正是機遇。

你可能還喜歡

盜墓宇宙,從《沙海》開始終於有點盼頭了

騰訊Wegame《怪物獵人:世界》事件:騷操作上線,被舉報下架

黃渤《一出好戲》,《愛情公寓》「好戲一出」:抄襲侵權披皮上映後,童年回憶變陰影?

解讀泛娛樂產業

見證互聯網時代

註:原創內容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公疑煽 的精彩文章:

TAG:娛公疑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