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法如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佛法如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在隨恩師初學佛時,師只教念六字大明咒,叮囑不要看任何佛法開示,好好念誦,這樣一念就是三年,一書一字也未讀過,每天都按照師父的叮囑和要求去多多念誦。

在生活中總會出現各種障礙,都會努力的念誦六字來解決障礙,最後在念誦中產生感悟。

每年師父都會從青海回內地一次,每次都會找時間跟師父小聚數分,把這一年的遭遇,感悟講給師父,師父也會去印證、開示,然後再回去繼續念誦。

【葛根廟的冬天@2014年】

那時我只希望能改變命運,懺悔過去世所做的惡業,糾正內心的缺失,讓自己不在分別,放下偏執,為了家人幸福,為了參悟自己內心,讓自己獲得安樂,擁有與眾不同的生活。

而很多同修,他們會為了心裡期待的東西、為了功德、為了降服、為了完成任務去念誦、為了念而念。

所以為什麼去修行?為什麼去念誦呢?這顯然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總希望去參悟佛法的真諦,卻無時無刻的,死死的抱著我的見解,用腦子去想,用心去猜測佛法,卻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發心。

我們需要時刻憶念最初的發心,去觀察他去糾正他、去校驗他、去圓滿他。使我們能夠堅定自己的發心,不偏不移的努力的修行。當最初的發心在修行實踐中,還不夠圓滿,那就通過修行,讓自己的發心慢慢圓滿起來,這才是修行。圓滿不是空想,也不是一下子變得廣大,而是一點一點、慢慢的通過修行實踐糾正錯誤的知見,慢慢通過修行感悟自己的心,慢慢從自身發心,逐漸的從心底發出切合實際的心。

【洮南雙塔@2014年】

古人云:修行路上無大小,黃泉路上無老少。所以並不是誰修行的早幾年就很牛逼,而是每位修行人的心不同,所想所思所願也自然不同。

佛陀在世時,可證四果阿羅漢,人人都是從初果是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逐步俢證,他們對佛陀沒有二心,除了按照佛陀教言外,不會旁聽學習其他的教法,而且是全部捨棄我見,靜身修行,他們對佛法的信心非常的大,福報也非常的大,獲得成就也非常的快。而我們現在人,疑惑、偏執的心非常的重,剛在修行上有了一點的相應,就馬上會被疑心或貪執心給敗壞掉。在《蓮花冠續》云:「僅僅一誦、一作意(憶念)或身一觸『嗡嘛呢叭咪吽",亦能清凈五無間罪、近五無間罪等一切罪障,從八無暇之三惡趣中解脫後,不再受身語意三業的痛苦。並從野獸、羅剎等一切非人及一切疾病、畏懼中解脫,親見由證悟法身後所顯現之色身聖尊。」可我們念誦十萬百萬也沒有清靜罪障和疾病;這並不是佛在說謊,而是過去的人,福報非常大的,他們的心非常的乾淨,沒有我們現代的人心那麼複雜,滿腦子、滿身的污穢。所以,內心乾淨的人一念即成,而我們萬念都未必會與六字相應。並且,修行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自己修不到、做不到,就開始懷疑教言的真偽。

【松原龍華寺@2014年】

修行人信念的堅定是修行唯一甘泉,我們不要妄想我們會成佛、會證悟,對現在的我們來說,能守護殺生、邪淫、妄語、偷盜和飲酒這五條戒律都很難,更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師曾講過能持五戒十善者可得人天果報,就是說可得人身或往生天界,這五戒十善並不光佛教有,而很多傳統的宗教都有類似的戒律。

有人修了百年成就了,有人修了千年、萬年、百萬、億年,才有機會成佛,佛陀在沒成佛的時候也是一樣,也曾經在六道中多次輪迴轉世,做過各種眾生,也做過多世的仙人,佛陀也是通過生生世世的修行,最後積累足夠成佛的資糧,最終成佛。

如果我們念佛很久還不知道什麼才是修行,說明我們沒有在修行中體悟,沒有把修行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使佛法脫離了生活,虛幻和現實混合在了一起。

很多同修在迷茫時,試圖想到處找人聊天、查資料;遇到問題妄想通過從高談闊論、談佛論道,來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結果文字和語言成了我們的障礙,彷彿給了我們答案,卻無法破除內心真實的迷惑,最後成了我們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所以我們應該選擇捨棄通過文字和語言尋求解脫的方法,應踏實的、老實的修行,實修參悟內心真實的答案。念佛時要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我們要尋找的答案,放棄這個念頭是精進,精進之後才可能得到的答案,讓人豁然開朗。有的時候一些問題用了幾年的時間才找到答案,這個答案就是有沒有都無所謂。這就是修行的快樂,是佛法的智慧。

【五台山白塔@2014年】

我們的心不是依靠文字開示得到降伏,而是通過自己身體力行的修行。有時候念佛有雜念不要緊,只要不是胡思亂想就好,我們通過修行尋找答案時,可能會突然有了一點靈感,有一點感悟,這都不要太執著,要告訴自己,這些雜念沒有用處,我們要多多祈請三寶,通過我們一心一意的修行給予加持,讓我們破除迷惑找到答案,我們只要困惑出現時,想一下就好,然後去精進念佛,不要期盼會有什麼結果,或許一輩子都不會有結果。

修行很簡單,只要堅持住就可以,更簡單到,有問題不用去思考,最後可能會有答案。這是修行,最基本的修行。

我們從小養的習慣,稱為習氣,我們學會用佛法教言來衡量自己,糾正自己錯誤的習氣,養成一個良好的符合教言的生活和思維習慣。

佛教給予我們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可以捨棄所有不符合教言的一切,讓我們的過去魂飛煙滅,我們永遠追尋佛的生活,接受佛陀給予我們的第二次生命,不夾雜自我的見解。捨棄一切見解,方能入佛見。

2016年5月17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韻靈天解 的精彩文章:

TAG:韻靈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