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熙帝:熱愛科學的哲人王vs太平有成之主?

康熙帝:熱愛科學的哲人王vs太平有成之主?

「天表奇偉,神采煥發,雙瞳日懸,隆準岳立,耳大聲洪,徇奇天縱。稍長,舉止端肅,志量恢宏,語出至誠,切中事理。」(《清聖祖實錄》)

「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稱姿態優美,比我們稍胖些,但還達不到中國人所謂的『富態』的程度。臉也稍寬,有痘痕,前額寬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國普通人小些,嘴美,頤和藹,動作溫柔,一切容態舉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見便引人注目。」(李明《中國近世報道》)

「年約五十歲,中等身材,儀錶令人肅然起敬,有一對黑色大眼睛,鼻子隆起,略歪,垂著黑色髭鬚,幾乎沒有鬍子,臉上有麻點。」(伊茲勃蘭特《俄國使團使華筆記》)

「身長不過中人,兩眼浮胞,深睛細小無彩,顴骨微露,頰瘠頤尖……性躁急,多暴怒。」(閔鼎重《老峯燕行日記》)

「向西盤膝而坐,廣額,顧稍殺,髯犯頰而斑白,雌雄眼,神氣清明。」(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

您能將上面的肖像描寫聯繫到一個人的身上嗎?是的,它們是不同時期、不同國籍背景的文士對康熙皇帝外貌形象的描繪。出自《清聖祖實錄》的說法自然是溢美之詞,那麼來自於法國、荷蘭和朝鮮的傳教士、使臣們,何以在不用考慮康熙皇帝感受的前提下,得出如此相去甚遠的形象描述呢?統御大清王朝長達六十一年的康熙皇帝,在外國人的眼中又有著怎樣的形象?

頗具西洋畫風的康熙帝畫像

傳教士筆下的「哲人王」

根據白新良先生的研究整理,康熙年間西方來華傳教士不下三百餘人,他們在華期間與國內多有書信往來,僅《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便收錄了發自中國的書信152封,曾經來華的傳教士們在回國後也發表過一些回憶錄和介紹中國的文字,如《中國近事》、《韃靼紀行》、《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中國近事報道》、《張誠日記》、《徐日升日記》等等。其中,對康熙皇帝的評價最為直接的是白晉的《康熙皇帝》,1697年,他在獻給法王路易十四的這本冊子中這樣寫道:

「他天分極高,思維敏捷,博聞強識,明察秋毫。他具有經得起紛繁複雜的事變考驗的堅強意志,並具有制定、指揮、完成宏偉規劃的卓越才能。他的嗜好和興趣均高雅不俗,與他的帝王身份十分相稱。他為人公正,主持正義,倡導德行,愛民如子,具有服從真理的可貴品質以及克制情慾的驚人自制力。諸如此類的高貴品質,在他身上舉不勝舉。更讓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日理萬機的君王,竟能對科學的學習如此勤奮,對藝術的愛好如此醉心。」

1689年,閔明我在對法國漢學家萊布尼茨介紹康熙皇帝時說:「(他)對知識的渴求幾乎到了難以置信的程度……能理解歐幾里得幾何學、三角學計算,並且可以用數字來表達天文現象。」曾根據法國人迪奧尼斯的人體解剖學為藍本翻譯出《欽定格體全錄》的巴多明,對康熙皇帝的科學精神更是倍加稱讚,說他「熱愛科學,渴望獲得外國的知識……在許多世紀中才能見到一個的那樣非凡人物之一,他對自己的知識面不加任何限制,亞洲所有君主中從未有任何人像他這樣熱愛科學和藝術。」

滿文本《欽定格體全錄》書影,它整合了當時最先進的西醫人體解剖學著作。

「貪財好貨」的昏君,還是太平有成之主?

與西方世界向康熙皇帝毫不保留地表達敬意不同,在家門口的朝鮮士人階級眼中,清朝的皇帝們始終都是一副刻薄、暴戾的「妖魔」形象。比如開篇引用的朝鮮使臣閔鼎重在康熙八年(1669)對康熙皇帝外貌的描述,活生生將十五歲的少年皇帝形容成了一個尖嘴猴腮、喜怒無常的小老頭。康熙三十四年(1695)冬至副使李弘迪對康熙的印象是:「皇帝荒淫游畋,不親政事。用事之臣,又皆貪虐,賄賂公行。」康熙五十一年(1711)謝恩使朴弼成、閔鎮遠等對朝鮮國王述職時則表示:「彼皇貪財好貨,拜官皆以賂得,商賈之潤屋者,輒授職級。民不聊生,怨聲載路。往來館中者,無不斥言如是矣。」

誠然,這些來自他者的批判未必不是康熙時代的另一種寫真,可為了維繫思維定式中的形象而進行的過度扭曲,往往會讓親歷者茫然無措。康熙五十二年(1712),朝鮮文人金昌業隨出使燕京的兄長金昌集來到北京,在他的《老稼齋燕行日記》中留下了許多自己對傳統觀念的質疑與反思。比如,他認為皇帝重視木蘭秋獮等活動並非是出於休閑娛樂的目的,而是「入中國70年,居處飲食漸奢侈,失其本色,以故使之朝夕往來以習其驅馳,不設其所居以警其安逸,其意可謂深遠。」面對朝鮮國內盛傳的「舊聞皇帝於暢春園作離宮十五處,貯以北京及十四省美女,宮室制度及衣服飲食器皿皆從其地風俗,而皇帝沉湎其中」的說法,親眼得見暢春園的金昌業更是大呼上當:「暢春園南北二百餘步,東西百餘步,豈容置十五處離宮乎?」在「制度樸野,無異村莊」的暢春園外,這個深諳儒學的外鄉人感嘆道:「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

清末老照片里的朝鮮人

那麼,暢春園到底是不是真如金昌業所言「制度樸野」呢?經常出入暢春園的白晉在這處皇帝「很喜愛的園囿」時說:「裡面除了他命人開鑿的兩個大水池和幾條河道外,再也沒有什麼使人感到與一個既富有又強盛的君主所應有的豪華氣派相對稱的東西了。那裡的一切確實非常潔凈。它的建築,它的庭院,它的布置,比起巴黎郊區一些王侯爵爺的別墅來,要遜色得多。」曾於康熙五十二年參加康熙皇帝六旬萬壽慶典的揚州鹽商程庭對暢春園的印象則是:「垣高不及丈,苑內綠色低迷,紅英爛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軒楹雅素,不事藻繪雕工也。」

由此可見,金氏所言尚屬可信。

評價何以天壤之別?

那麼,同樣是站在他者的視角上,東西方的觀察者們為何會產生這樣懸殊的評價呢?

首先是受所處環境「社會集體想像」的主觀因素影響。「社會集體想像」是來自於比較文學領域的概念,也可以稱之為「套話」。套話是比較文學形象學中描述異國異族形象的一個術語,姜智芹教授在《慾望化他者:西方文學中的中國形象》一文中指出,關於異族的套話「是整個社會想像力參與創造的結晶。」 並且「它一旦形成就會融入本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本族人對異國異族的看法。」西方傳教士和朝鮮使臣對康熙評價的基礎,恰恰是本民族對清代統治階級的既有「套話」。

大概自13世紀起,隨著馬可?波羅遊記在西方的流行,以及曾經到過東方的傳教士帶回的有關中國皇帝「仁慈、公正、勤勉、富有智慧與德行」等正面評價,西方世界對中國和它的統治者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套話,它不但為西方人勾畫了一副美麗神奇、充斥著金銀財寶的中國圖景,而且激發了人們對以儒家思想指導下的「開明的君主政體」,以及政府 「用知識、用愛而不是用暴力來治理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嚮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西方文化抱有極大興趣的康熙皇帝,很快成為17世紀西方世界最完美的「哲人王」。

與西方傳教士對康熙皇帝帶有文本式的歌頌不同,以藩屬身份受制於中原政權的朝鮮,始終懷揣著對大明王朝的無限眷戀和對儒家文化的堅守,同時又夾雜著對皇太極時代清帝國兩次入侵的民族仇恨。因此,其士人階級形成的對滿洲族群的套話自然是一種以「小中華」自居、鄙夷滿人為「夷狄」的形象印記,並藉此習慣性地將清代統治者的形象妖魔化。

北京傳教士墓地

其次,出於宗藩秩序和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康熙皇帝對朝鮮使臣和西方傳教士給予的對待存在差距。作為藩屬國朝貢而來的使臣,一切禮儀規格必然受到相關制度的約束,在朝廷的角度,屬臣終究是屬臣。而傳教士們則不同,他們雖然也在任欽天監或宮廷任職,活躍於外交、藝術乃至醫藥領域,但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播者,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充當著皇帝師長或醫生的角色,因此,他們得到的是君臣體系之外的「家人待遇」。

再次,是對康熙皇帝所寄託的期許不同。對於朝鮮君臣而言,他們堅信「胡無百年之運」,又只能寄希望於執政者昏庸導致中國的內亂,因此得到的客觀實際只有在符合套話色彩的前提下才能夠為朝鮮君臣所接受。而對於傳教士們而言,「傳播福音、推進科學、擴展本國影響」才是他們遠渡重洋的動因,相應地,他們需要對康熙皇帝乃至歐洲的統治者們採取迎合的態度,以換取最大的實際利益。

至於康熙皇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對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的評價:「朕之生也,並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想來應是實話。

參考資料:

1.【法】杜赫德編、鄭德弟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

2.劉廣銘:《中的康熙形象》,《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3.馮爾康:《康熙帝多方使用西士及其原因試析》,《安徽史學》2014年第5期

4.姜智芹:《慾望化他者:西方文學中的中國形象》,《國外文學(季刊)》2004年第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