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拼爹已經過時,現在還流行「拼媽」

拼爹已經過時,現在還流行「拼媽」



本文配圖選自電視劇《小兒難養》劇照。


 




前兩天和好朋友Heidi一起吃飯,講了她帶寶寶參加國際學校面試的事,從前期籌備,到準備面試,到去面試申請,最後一舉過關。




我講了最近研究兒童英語啟蒙的心得和階段性的成果。

 


聊了一會,我倆達成一個共識:單純「拼爹」時代已經慢慢過去了,現在還是流行「拼媽」!




當然,「拼爹」「拼媽」,都只是一種簡化後的標籤化指代。




拼爹,指代單純財力背景的比拼。




拼媽,指代財力背景這些客觀資源之外,時間精力的全情投入與親身的深度參與。



所謂拼媽,並不是真的說爹就真不重要了。而是說:對於孩子的培養,已不單純是財力物力的比拼——硬體有了,軟體也得跟上才行。


 



硬體是指投入的資金,購買的設備。




而軟體,是指陪伴、言傳身教,甚至還包括父母在教育方法論上的自我學習和升級。


 




之前朋友圈流行一張截圖,估計是個段子,但很多人都看過。




大意是杭州一所學校招生,故意在招生條件里寫上「不要阿里的家長」。




當時不但身邊的人都在傳,連遠在海外的同學都發過來問我:這啥意思?阿里待遇和員工素質多好呀?為啥不招?


 


開始我也沒明白其中梗在哪裡。直到另一個家長給我解釋:




這個梗的意思是說,阿里的家長太忙了,沒有充裕的時間參與教育,光自己好沒用。

 


雖然只是個段子 ,但背後折射出一個真實存在的教育訴求:




育兒,需要父母的親身參與和投入,不但如此,在我們社會中要想得到優等的教育,往往還需要大量,不,海量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才行。






而另一方面,一份工作,如果正處於上升時期,難道不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嗎?




肯定同樣需要。


 


那些「成功」的職業媽媽,沒人能事業家庭兩不誤,其實都是有取捨交易的。




所謂的「平衡點」並不是真的平均主義,往往只是暫時的、勉強的平衡:



比如這個階段還有老人幫顧孩子,就在事業上多投入一些;




下一個階段孩子幼升小需要更多時間補習,就陪孩子多一些。




——這也造成了許多高職媽媽,或職業發展還不錯的媽媽,放棄了工作,回歸家庭。


 




我一個大學老師告訴我們:家庭才是孩子終身的課堂。






許多人覺得家是生活的地方,學校和培訓機構才是教育的地方。這個認知是錯誤的。




其實超過一半的能力和經驗,以及大多數的性格,都是在家庭中,和最親密的家庭成員相處中習得的。




拼爹時代,花錢找最貴的教育所在,把孩子塞進去就好了;而拼媽時代,大家不敢忽視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實際上也難以完全割裂家庭和教育機構,教育是延續的功課。


 


特別是那些越來越重要的軟實力——比如為人處世的態度、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否善於發現並妥善利用自身價值、如何解決問題、如何面對挫折

——這些不可能指望從書本中學到,是需要一個家庭不斷營造環境,或者在每日生活,或透過父母的生活工作點滴中學到的。




許多人透過字面意思,會以為「拼媽」就意味著媽媽投入時間照顧、陪伴孩子。




但這僅僅是表面的一部分,孩子在很小時候才需要媽媽照顧,這種「拼媽」,更多是拼時間,是比較表面化的;而到了長大後入學的階段,媽媽在孩子身上的作用越來越多——這種拼媽,是要完成代際傳承的智慧的。





朋友曾和我感嘆:她先生的媽媽,一介農婦,養育了兩個重點大學的大學生,自己沒受過什麼教育,但她多年來總結的田間地頭的智慧、鄰里交往為人處世的哲學,極大影響了兩個兒子的眼界。






從知識層面而言,她低得很;但從智識層面,她是孩子的領路人。


 




拼媽還有最後的一層深意,是以往人們很少提及和探討的:




我們越來越難孤立和割裂「育兒」與「育己」這兩件事。


 


儘管孩子的成長和我們自己的成長分處不同的軌道。但我們自己如何對待家庭、如何對待我們的事業,我們對於社會的未來和自己的未來抱有著怎樣的價值觀,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的觀念。




如果父母本人,在子女面前的表現是不思進取、坐井觀天,那麼大概率下,子女也會依循同樣的道路走下去;即便子女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到外面的世界後,有了全然不同的一套價值觀,再對比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會很痛苦,並和家庭產生巨大的裂痕。





現在有一種說法叫:

一個家庭的教育成功與否,和媽媽們的比拼程度正相關。


 


我倒是覺得「拼媽」比單純的「拼爹」更給人以希望。




前一陣特別流行「輔導孩子寫作業住院」這類段子。






這背後影射的意思,其實是:「我拼不了錢、拼權、拼地位、人脈,但我可以努力拚輔導孩子學業,讓他更有出息。」


 


背後還有一層深意是:




孩子成才,不是把種子撒進土裡,用很貴的肥料就可以自我生長了,還得媽媽們身先士卒、全力比拼。




很難指望著校內的那點東西就能把孩子「餵飽」,媽媽必須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陪讀、課程輔導、搜集各種教育信息以及和學校老師保持良好互動之上。




這樣的無形「家庭資產包」的傳承,或許更能解釋什麼叫做「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作者:

溫言,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供職系列500強企業,豆瓣年度暢銷書作者。讀書筆記達人,堅持分享職場、認知、育兒、寫作相關的內容。公眾號:溫言(wenyanhello)。




寵愛自己




楊瀾說她小時候寄居外婆家時,舅舅常帶她去最高級的西餐廳吃飯,看最新潮的電影,在淮海路照相。




外婆嫌舅舅亂花錢寵壞了小楊瀾。




舅舅卻自有他這麼做的目的:女孩要見世面,不然將來一塊蛋糕就能把她哄走!




被愛過的女孩,自由洒脫,比別人多一份眼界、定力。


她們會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管跟誰在一起,都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戳上圖,特別日子裡的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的精彩文章:

女孩被男友連捅60刀仍要與他「白頭偕老」:這是病,得治
陳數自曝告別「7年之癢」的往事,不僅僅是野心和勇氣

TAG: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