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廣東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AI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引擎

廣東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AI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引擎

在今年七月份,廣東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結合實際情況,緊跟國家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基於此,廣東省提出,立足國際視野,積極謀劃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系統性戰略布局,使人工智慧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

在去年,廣東省人工智慧產業規模發展可觀,相對來說,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約260億元,約佔全國1/3,帶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相關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人工智慧核心產業及相關產業規模均居全國前列。在重點終端產品方面,擁有機器人製造重點企業156家,2017年全省工業機器人產量20662台,同比增長50.2%,佔全國產量的16%,保有量約8萬台;民用無人機產量283.12萬架,同比增長69%,產值佔全國超7成的市場份額;智能手機產量8.28億台,佔全球產量約1/3。

這些不俗的成果,為技術攻關、加速布局、提升演算法數據能力奠定了產業基礎,為支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提供高水平的技術引導。

隨著人工智慧進入蓬勃發展期,廣東陸續湧現了一大批創新創業企業,初步形成了以騰訊、華為等大型龍頭企業為引領,眾多中小微企業蓬勃發展的格局。2017年,廣東人工智慧企業數超300家,廣州、深圳是廣東人工智慧的主要集聚地,擁有大疆、柔宇科技、碳雲智能、優必選、魅族5家獨角獸企業,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初創企業,其中,大疆佔全球消費級無人機超50%的市場份額,2017年營業收入達180億元。廣東人工智慧企業融資規模、融資頻率均居全國第二,平均單筆融資額超千萬美元。

足以見得,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感測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驅動下,新一代人工智慧相關學科發展、理論建模、技術創新、軟硬體升級等整體推進,正在引發鏈式突破,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將實現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的整體躍升。

雖然人工智慧發展迅速,但廣東在人工智慧產業方面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瓶頸,比如人工智慧領域本身存在技術瓶頸,尚未形成體系化、標準化發展格局,人工智慧專業人才結構性短缺等,這些或許將會成為制約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因素。

儘管如此,憑藉粵港澳大灣區區的規劃背景,除了場景應用市場更大以外,人工智慧應用場景本身的數量和類別也將更多,例如拿港口通關智能化來說,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四大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佔全世界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近34%,是世界上人流與物流非常集中的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囊括了全國最重要的幾大客運與貨運港口,港口智能化通關和識別將成為人工智慧產業一大應用場景,物流行業將有可能成為最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深圳、香港、澳門有很好的物流場景,但物流僅占深圳GDP的10%,占廣州的5.65%,佔香港的6.98%,而全世界平均是12%。如此比較,粵港澳大灣區的物流有巨大的空間。

這就是廣東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根據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的戰略發展步驟,到2030年,人工智慧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實現全鏈條重大突破,總體創新能力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聚集一批高水平人才隊伍和創新創業團隊,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人工智慧產業成為引領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

毋庸置疑,人工智慧作為多地的戰略新興產業,其呼聲愈加強烈,對加快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會產生有利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您好科技 的精彩文章:

TAG:您好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