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改革開放對發展中國家破解現代化難題的啟示

中國改革開放對發展中國家破解現代化難題的啟示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之所以能夠戰勝眾多的艱難險阻,進入快速現代化的發展軌道並取得巨大成就,其秘訣就是改革開放。

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同時解決好相互關聯的兩道難題:一道是自身發展的難題,一道是國際調適的難題。在當前國際貿易爭端頻發的背景下,思考中國改革開放對發展中國家破解現代化難題的有益啟示,進而思考當今世界面臨的政治經濟變數,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面臨幾個「兩難」問題

如何從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位階,通過和平合作共贏的方式,通過現代化的手段,上升到較高的發展位階,是二戰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任務。總的看,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必須破解的重大難題包括:

一是「發展」與「穩定」的兩難。穩定是發展的前提。但是對一些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的發展往往伴隨政治社會動蕩,政治社會動蕩又反過來制約了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這種「發展」與「穩定」難以兼容的局面,內在地看,源於現代化所引發的系統性變化對原有社會結構、利益關係和思想文化造成的強大衝擊,而國家又缺乏足夠的制度性和組織化力量來緩和和解決這些衝擊;外在地看,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干涉、干預和干擾,嚴重限制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政策選擇餘地,使其處於兩難境地。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頻頻遭遇社會衝突動蕩,現代化進程被干擾或打斷,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二是「開放」與「自主」的兩難。從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來看,對外開放是一把雙刃劍。封閉的代價是長期處於落後狀態;而開放的代價往往可能是喪失獨立自主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權力。某些西方國家以銀行貸款、直接投資、經濟援助為誘餌,使眾多發展中國家向國際資本敞開大門,按照西方遊戲規則行事,成為資本主義全球鏈條上的被動一環,從而導致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上難以自主決定,事實上喪失了經濟主權和其他方面的主權。一些拉美國家經濟長期依賴外資,一旦外資撤走,本國經濟就面臨坍塌崩潰,就是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例證。

三是「助推」與「攫取」的兩難。出於對現代化美好前景的憧憬,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都希望本國儘快擺脫貧困落後的局面,也都會積極採取各種措施助推經濟儘快發展起來。但是,在國家和社會的財富快速增加的過程中,某些政府特別是一些政府官員這隻曾經的「助推之手」很難禁絕不正當的獲取利益行為,從而成為伸向社會財富領域的一隻「掠奪之手」。而「助推之手」一旦退化為「掠奪之手」,經濟發展就難以健康長久。

更重要的是,已經佔據較高位階的國家並不會也不甘心輕易讓出原有的位置,對它們而言從特權和壟斷中獲利遠比通過領跑獲利要來得方便快捷,於是又導致了國際調適的新難題。這種現代化發展位階上的博弈,就是當今世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變數的內在邏輯。

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探索破解現代化難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主要是為了解決自身問題,但也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難題貢獻了作為理論形態的中國智慧和作為實踐形態的中國成就。這些中國智慧和中國成就,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類似的探索,共同構成了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秩序良性重構的前行動力和正能量。

中國改革開放伊始,一個世界級的難題就考驗著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落後的國家快速實現現代化,展示出社會主義優越性?直面並解決這個難題,只能進行深度的解放思想,進行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指出: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一論斷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依據。只有積極破除阻礙國家發展的舊觀念、老做法,才能推動國家實力的增強,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國際地位。與此同時,只有更加積極地推動對外開放,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才能更好推動國家實力的總體提升。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解決好諸多現代化難題。對此,中國探索出了自己的方案:

一是以一整套治國理政方案解決「發展」與「穩定」的兩難。在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上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和優勢的做法。在經濟建設上,強調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在政治建設上,既汲取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成果,又注重保持「底線思維」和「戰略定力」;在文化建設上,既對世界各國文化保持開放的交流態度,又注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注重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社會建設上,既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又注重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同時也注重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等等。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看,改革開放中所形成的中國方案實際上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符合國情的、行之有效的治國理政方案。這套方案有助於中國的發展,同時又有助於平衡和協調各種利益關係。

二是以強大而有活力的基礎制度解決「開放」與「自主」的兩難。從制度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實行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發揮政府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能夠保持發展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領域和制度方面牢牢掌握著控制權,並且秉持讓外來企業與本國企業公平競爭以推動國內產業經濟發展的理念,能夠堅定不移實行開放。越有自主性越有開放的勇氣和信心,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辯證法。

三是以新型政黨制度破解「助推」與「攫取」的兩難。從政治上看,與諸多發展中國家黨派林立、攻訐不止,以及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紛繁蕪雜相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其獨特的結構功能和運行機制,提供了合理有序的民主政治參與渠道,能夠相對有效反映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願望和訴求,拓寬社會利益表達渠道,破除既得利益集團,形成強大的社會整合力,調動各方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特別是能夠提供一種中國共產黨自身監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監督,能夠避免政黨間互相傾軋造成的政局不穩定和政權頻繁更迭,最大限度減少社會內耗,使中國共產黨既能廣納各黨派、各群體的智慧,又能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

改革開放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並在這一追趕過程中牢牢堅持了正確的方向、原則。所帶來的啟示是,發展中國家要想成功實現現代化,必須牢牢堅持國家的獨立自主性和能動調整性。要想實現良性有序的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強大的領導力量的整合作用,充分發揮完善的制度體系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正確前進方向的引領作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所形成的制度體系,有效保障了中國社會治理水平和國家主權安全,對當代中國的發展壯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社會主義為內在規定性,以滿足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根本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正確的方向引領價值。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極大地鼓勵發展中國家積極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尤其對那些盲目採用西方政治經濟制度而陷入泥淖的發展中國家具有十分有益的啟示。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從歷史和時代的大邏輯上,回應了冷戰結束以來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人民對更好社會制度的熱切期待、對解決共同問題的艱難探索。

在把握改革開放原則和方向中有效應對現代化新挑戰

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一方面為人類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成為消除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重要力量,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治理和發展「升級換擋」最生機勃勃的力量;另一方面,這也在某些發達國家看來某種程度上動了他們的「乳酪」,從而使其尋找各種借口對中國等國家挑起貿易爭端等。這反過來啟示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之路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必須牢牢堅持和把握現代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經驗不動搖,在此基礎上不斷積聚經濟新動能,贏得發展新優勢。

其一,必須增強對現代化進程的領導力。中國改革開放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所形成的強大領導力對於中國現代化進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獨特優勢,比如,可以有效動員、組織國家一切資源和力量辦成大事;注重基於國情處理各種複雜矛盾關係;善於總結經驗教訓、自我糾錯;既一脈相承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又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新環境進行開拓創新;不斷確定具有動員和凝聚作用的戰略目標,具有戰略定力。在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向前推進中,黨的領導這一條必須牢牢堅持,黨的領導的巨大優勢必須得到充分發揮。

其二,必須強化制度對現代化進程的保障作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堅持並發展了一整套制度體系,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國制度既豐富了世界發展模式和政治制度的多樣性,又建立了一套後發國家的追趕型治理制度與發展模式,還保持了能夠及時回應變化和挑戰的制度彈性與可調適性。一些國家把向其他國家移植制度視為幫助人家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甚至不惜以武力方式進行移植。殊不知,這種移植非但不能使之更加健康的存活,所引發的排異反應,足以產生致命後果。中國道路的制度性貢獻中蘊含的治國理政智慧,反襯出了「制度移植」的局限。

其三,必須把推動和平發展作為現代化的基本目標。以中國改革開放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奮力發展,使世界力量結構發生變化和轉移,進而重塑世界新格局,促進世界多極平衡,利於維護世界和平,這對解構「國強必霸」的邏輯是一種和平性貢獻。既尊重個人權利、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又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國家富強,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原則。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就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強調世界多極制約、世界大同、協和萬邦、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反對單極獨霸,又注重構建當今世界和平發展新秩序。強調世界是多極的而不是一極的,是合作共贏的而不是一極獨霸的,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共同的意願心聲。

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成功實踐,既然不是以發達國家預見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其於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所產生的作用與效應,自然也不是發達國家所樂見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現代化不是也不應是個別發達國家的專利,任何國家都有權利通過改革開放和卓有成效的努力躋身於現代化國家行列,為人類整體現代化貢獻力量。改革開放使得中國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預判的發展路徑,為不同人類文明探索發展道路提供了中國經驗,為人類社會發展增添了中國動力,為豐富人類社會發展道路貢獻了中國方案。更大程度的改革開放,更加堅定的自信自強,保持戰略定力,是中國贏得勝勢的不二選擇。(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執筆:中央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郝永平 黃相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