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評《蒙曼說唐·長恨歌》的平民化視角

評《蒙曼說唐·長恨歌》的平民化視角

本文作者王小天,1980 年生於陝西,文學碩士,目前已出版長篇小說《櫻桃》《紅香》《空城記》《大家族》以及歷史人物隨筆集《長恨此身非我有》《人生長恨水》等。

在蒙曼之前,《百家講壇》上已經有不少人漸次流淌而過,有的留下了大名,倍受追捧;有的則籍籍無名,如若曇花一現。而年輕且博學的蒙曼所講述的唐朝歷史,正如大唐盛世的開闊與華麗一樣,引發了無數觀眾的喜愛,蒙曼也因此而成為新一代的文化明星。

蒙曼說唐,選擇的人物是武則天、唐玄宗,在他的講述方式中,始終貫穿的一點就是感性、直觀的平民視角。這種平民視角並不是對大歷史演繹的拋棄,而是從正史、生活史與民間的記憶中講述更為真實的唐玄宗。

真實的唐玄宗李隆基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最為輝煌的時代,它以吞雲納霧、繁花似錦的氣象永恆地挺立在歷史高處,長久地激勵著後人美學和藝術上的幻想靈感。只是我們太沉迷於幻想了,從而忽略了大唐之後的那些零零碎碎。我們中國素有選擇性的「健忘症」,我們善於紀念金碧輝煌的高堂大殿,卻往往遺忘死於高牆之下猥瑣可憐的小太監。縱觀唐一代,其實並非全都輝煌,事實上,經「安史之亂」之破壞,唐朝的氣勢已經開始疾速滑落,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從文藝上來說,後一時期的唐朝都變得黯然而疲沓。而站在這一歷史轉折點的最高人物,便是唐玄宗李隆基。正是因為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的撥弄,唐帝國讓中華民族迎來了她的高潮,同時也讓她迅速墜入了長久的沉寂。「安史之亂」不僅是唐代一朝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轉折點。從此之後,唐朝進入晚唐,而中國也開始頭也不回地走上了下坡路,此後的宋、元、明、清等朝代,更是江河日下,叫人不堪回首。

所以,也許我們可以這麼認定,李隆基是中華民族大興盛時代的最後一個皇帝,他的轉身,凝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華麗背影,讓人懷念,同時也讓人唏噓感嘆。

蒙曼說唐為什麼能成功呢?首先,蒙曼講述唐朝往事,尤其是從平民視角講述這樣的唐明皇李隆基,更能挑起公眾的興趣。近代以來屢被別國蹂躪、欺壓的屈辱歷史使得我們自卑而敏感,這種對民族輝煌歷史的回顧,無形中彌補了我們對民族和國家的自豪感。基於這種理論上的可能邏輯,《蒙曼說唐·長恨歌》首先就具備了公眾接受心理上的基礎。蒙曼體悟並把握了這種心理,她將自己的講述視野瞄準了婦孺皆知的話題人物,唐玄宗如是,武則天和太平公主亦如此。通過這些人物,聽眾進入的不僅是一個歷史時期,與此同時很有可能還踏入了一條激昂興奮的意念河流。

蒙曼的長處在於他對故事掌控的細膩、圓滑以及生動,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蒙曼講述故事的技巧超人一等。應該說,蒙曼在敘述故事的方式上是借鑒了小說的手法的。她陳述歷史故事,解讀歷史人物,描繪人際爭鬥,書寫曲折命運,最關注的並非其脈絡性與傳奇性,而更多的是以第三者的態度挖掘其可能的衝突與矛盾,尤其是涉案人物內心的衝突與矛盾以及這衝突與矛盾背後的種種解釋。

而且,她並沒有像有些學者那樣「掉書袋」般地頻繁引用典故,搞得聽眾摸不著頭腦;也沒有像有些講師那樣口若懸河、以真理的操持者自居,從而故弄玄虛地向聽眾宣示所謂的真相,以顯示自己的全知全能。須知歷史是不可知的,人類不可能認知絕對真實和客觀的歷史,人類擁有的能力,也只能讓我們儘可能近地接近歷史真相,而無法徹底探得其本質。歷史沒有本質,或者說歷史的本質無從得知,歷史的本質被包裹在時間深處,無法露面。在歷史的煙塵散盡之後,真相早已被埋沒,卡在事件縫隙中的蛛絲馬跡只能給我們提供少許材料,後人用這些材料建造歷史大廈,其中許多成分無非基於猜測和假設。

蒙曼運用的是一種融學術和通俗於一體的口語講述模式,將歷史背景展現出來,將人物解剖開來,將所有的可能性列舉出來,然後不緊不慢,用邏輯來推理,細細道來,展示歷史人物的痛苦和無奈,剖析歷史角色的悲傷與姑且。蒙曼的這種講述方法,充滿了親和力,同時也增加了其懸疑性和情節性。

當然,她用語的現代化和充沛的感情渲染力也為講述增加了分數,但我覺得這不是最主要的,語言和情感只是技巧性的工具,最核心的還是內容。這一點蒙曼本人也曾說過:「歷史就是過去的生活,歷史也就是讓人來評說的。在我看來語言不是第一位,第一位是儘可能還原歷史,我們講歷史其實就是在還原當時的生活。課堂上,我自己肯定要用現代語言來講課,因為自己是現代人。用什麼語言來講取決於時代……」

就《百家講壇》上因為講歷史而出名的幾個人而言,如易中天、閻崇年、王立群等人,他們大都是講純粹的歷史,可以從史書上考證的歷史,即使是易中天,他也是將《資治通鑒》《三國志》等書綜合起來,做一個大體的分析來還原所謂的歷史真實,完全是粗線條的,只求大處,而對細節往往忽視而過。蒙曼的講述則恰恰相反,她的重心落在細處,用的手法不是勾勒,而是描繪。蒙曼在這一點上超越了《百家講壇》上的其他講述者,她使用的是歷史學者的情懷,但是採取的卻是平民百姓的視角,她的目光穿越在故事之間,不視繁華,低調而務實。雖說蒙曼也有猜測和假設,然而她的猜測是誠懇而知性的,沒有似是而非,也沒有嘩眾取寵,更沒有故作高深,她的猜測透露著歷史學者的睿智,也浸染了平民百姓的細微和好奇,這本身就是一種超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雖然疾病使他寸步難行,心靈的翅膀卻將他帶到一個難以被超越的高度
人情之美的現實之需——讀吳克敬中篇小說《手銬上的蘭花花》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