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哲學史康德——判斷力批判

世界哲學史康德——判斷力批判

1.美與美感:

康德將美理解為「無目的的合目的性」(absichtslose Zweckm??igkeit)。美感則是對象的單純的形象顯現而產生的純粹喜悅

它與美、享樂的區別和對比如下表:

2.「崇高」的本質:

康德用感性與理性之間的關係來解釋「崇高感」。當對象呈現出偉大的、壓倒一切的力量,我們會因為感到自己的感性的無能而產生壓抑感,但是這種不快又會被高層次的理性所消解和克服。這就構成了崇高感。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3.藝術:

a.藝術不同於自然。藝術品是人為的、有意圖的,而自然界中具有類似的美的東西,比如櫻花、孔雀的尾羽,則只是出於本能。

b.藝術不同於科學。它是實踐活動而非理論活動。

c.藝術不同於手工藝。藝術是自由的遊戲,而非為謀生所用的勞動技藝。

d.美的藝術不以單純的感官享樂為目的。

康德將藝術分為三類:

——語言藝術:雄辯術、詩藝。

——造型藝術:雕塑、繪畫、園林。

——感覺遊戲的藝術:音樂、色彩。

在這之中,康德最推崇的是詩,認為它是最形式化的、同時又能最能給人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的藝術。

4.天才:

天才要有如下特徵:

a.獨創性,或個性,這構成了天才的本質。

b.典範性,即作為普遍性的範例,但這相對於個性來說則是次要的。

c.創作依賴於靈感,不可用概念來傳授,也不能證明。

d.並不按照一般規律,而是在情不自禁中創造規律本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ogos哲學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世界哲學史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TAG:logos哲學世界 |